寄生动物总结

来自osm&bio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 传播方式 病症 入侵系统 补充
鞭毛纲

(动鞭亚纲)

利什曼原虫 白蛉子 黑热病 循环(免疫) 白蛉子中:前鞭毛体;巨噬细胞中:无鞭毛体(免于巨噬细胞的消化);

致病原因:巨噬细胞大量受损导致肝、脾肿大

锥虫 采采蝇/锥猎蝽 昏睡病 循环、神经 入侵神经系统导致昏睡
肉足纲 痢疾内变形虫 粪口 消化、循环 大滋养体:吃RBC;小滋养体:吃肠腔中的细菌;包囊:随粪排出体外;

包囊→小滋养体→(部分)→大滋养体→包囊

孢子纲 间日疟原虫 按蚊(终末寄主) 疟疾 循环、(肝) 按蚊体内配子生殖→胃壁卵囊孢子增殖→孢子体至唾液腺→人肝细胞裂体增殖→红细胞裂体增殖→部分分化配子体

扁形动物

注:仅血吸虫雌雄异体
扁形动物 中间寄主 终末寄主(传播方式) 发育阶段(括号表示中间/终末寄主体内对应的发育阶段) 寄生部位
吸虫纲 华枝睾吸虫 1.沼螺

2.鲤科鱼类

人(食用) 卵→(毛蚴→胞蚴→雷蚴)中1→尾蚴→(囊尾蚴)中2→(成虫)→卵 肝胆管
肝片吸虫 锥实螺 人(水草) 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尾蚴→(成虫)→卵 肝胆管
布氏姜片吸虫 扁卷螺 人(生荸荠) 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尾蚴→(成虫)→卵 小肠
血吸虫 钉螺 人(皮肤钻入) 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囊尾蚴→(童虫→成虫)→卵 肝门静脉/胃肠系膜静脉
绦虫纲 猪带绦虫 人(食用米猪肉) 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孕卵节片)→卵 小肠

线虫动物

线虫动物 传播方式 生活史 寄生部位
腺肾纲

(无尾感器)

人鞭虫 粪口 吞入虫卵→小肠孵化→幼虫穿入肠隐窝→进入肠壁短暂发育→返回盲肠结肠处→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卵→虫卵随粪排出 盲肠
旋毛虫 食入 摄入包囊幼虫→小肠释放幼虫→进入小肠黏膜发育为成虫→雌虫产仔幼虫→仔虫穿入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定植横纹肌→包囊 成虫:小肠

幼虫:肌肉(可以把横纹肌变成滋养细胞)

胞管肾纲

(有尾感器)

蛔虫 粪口 卵经口摄入→幼虫在小肠孵化→穿肠壁入血→经肝脏入肺→蜕皮两次→被咳出后吞咽回小肠→蜕皮一次发育为成虫 小肠
钩虫 钻入皮肤 丝状蚴经皮肤侵入→经血液至肺→进入气管→被咳出后吞咽入小肠→成虫咬附肠粘膜大量吸血 小肠((嗜血)
丝虫 库蚊 夜间库蚊/按蚊吸入微丝蚴→胸肌蜕皮2次→幼虫→经叮咬进入人体→淋巴管寄生→蜕皮2次成虫→微丝蚴 阴囊、腿、臂淋巴管
蛲虫 掏皮燕 卵经口摄入→幼虫在回盲部发育→成虫夜间至肛周产卵 人回盲部

我国五大寄生虫

利什曼原虫、丝虫、血吸虫、疟原虫、钩虫

(黑热病)(丝虫)(血吸虫)(疟原虫)单身狗(钩虫)

人体常见寄生虫传播途径

1. 昆虫传播

寄生虫 传播昆虫
锥虫 采采蝇
利士曼原虫 白蛉子
间日疟原虫 按蚊
丝虫 库蚊 / 按蚊

2. 食物传播

寄生虫 传播食品
华支睾吸虫 未熟的淡水鱼
布氏姜片虫 疫水中的荸荠、棱角
猪带绦虫 米猪肉
旋毛虫 未熟的猪肉

3. 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通过皮肤接触感染水源或污染土壤传播的寄生虫包括:

  • 日本血吸虫
  • 布氏姜片虫
  • 钩虫

软体动物作中间寄主

寄生虫 中间寄主
血吸虫 钉螺
肝片吸虫 椎实螺
华支睾吸虫 沼螺
布氏姜片虫 扁卷螺
广州管圆线虫 福寿螺

by Central-blotting 2025/5/12

by Kotodama 调整排版,补全生活史 202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