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卵/胚胎概述

来自osm&bio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引述

鱼和两栖动物的卵、两栖动物的幼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水,这是因为在爬行动物出现之前,脊椎动物的受精卵都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发育成幼体。爬行动物之所以能成功登陆,是因为爬行动物产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使它们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和哺乳动物胎盘的构造常常出现在生物竞赛的考题中。

本条目起源于某考生(dbyy)多次记忆错误后的恼羞成怒,大概粘贴整理(翻译为人话)了课本和百科上的相关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二作者:很遗憾的是这位仁兄又把羊膜来源写错了jpg.(dbyy:感谢指正(汗),红豆泥私密马赛~)

结构解剖与系统发育过程

羊膜卵部分

羊膜卵

出现在爬行类,鸟类,和少数哺乳类。(聪明的小伙伴就要问了,羊膜卵和无羊膜卵的差别是什么?羊膜卵一共有四种胎膜:卵黄囊,尿囊,羊膜,绒毛膜。而无羊膜卵只有上述四种的第一种。)

  • 卵膜:卵外包有卵膜,分三层,从外到内分别为卵壳(蛋壳),壳膜,蛋白膜(卵清)。其中卵壳有软有硬,硬的壳为多孔石灰质;软的壳为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厚膜——当然,它们都是透气的
  • 新增的胚胎外膜结构:绒毛膜(外层),羊膜(内层),尿囊膜。
    • 绒毛膜:来自胚膜向上发生的环状褶皱,是皱褶包围胚胎愈合打通后构成的两个腔之一,称胚体外腔,其壁即为绒毛膜,外贴卵壳表面,内贴尿囊外壁
    • 羊膜:上条所说的两个腔之二——羊膜腔,腔壁就是羊膜。羊膜腔里充满羊水,使胚胎浮于液体环境。
    • 尿囊膜: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胚胎的消化管后段发生突起,形成尿囊。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是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 卵黄:所有卵生种类均含有丰富的卵黄提供能量,储存在卵黄囊中,卵黄囊位于绒毛膜与羊膜之间的空腔。与胚胎直接相连。
  • 上述结构的胚层来源:
    • 内胚层:卵黄囊壁和尿囊壁的内层
    • 中胚层:卵黄囊壁,尿囊壁和羊膜的外层,绒毛膜的内层
    • 外胚层:绒毛膜的外层,羊膜的内层

(还是很好记的,首先绒毛膜和羊膜为一组:最外层(绒毛膜外层)是外胚层,次(绒毛膜内层)为中胚层,二羊膜因为发育过程所以反转为内外外中,其他结构均遵循外中内内)

哺乳动物胎盘部分

(提醒:此部分几乎全部整理自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第二版,注意甄别)

结构基础

哺乳动物胚胎尿囊发达,尿囊膜与绒毛膜愈合,形成绒膜尿囊膜。(草率吧,英文名更草率)

膜下产生许多血管化的指状突起,称绒毛——其埋入子宫壁的疏松的特殊组织内。

上述结构一并构成胎盘,其中绒膜尿囊膜称胎儿胎盘;子宫壁称母体胎盘(蜕膜)

胎盘种类

  • 分散型:有蹄类,鲸类,一些灵长类
  • 多叶型:反刍类。
  • 环状:食肉目,长鼻目,鳍脚目,海牛目
  • 盘状:食虫目,啮齿目,翼手目,一部分灵长目(where you are

(因为只有绒毛与子宫壁结合才能出现胎盘,所以上述形状基本可以认为是(也可以说是来源于)绒毛的分布型)

附录:羊膜卵之外的结构的的形成过程(又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流水线环节)

羊膜卵的神奇

(下列过程随受精卵在输卵管中下行而逐步进行)

  1. 输卵管前段:受精
  2. 输卵管中段:蛋白分泌部(在鸟类中,受精卵在管壁肌肉的蠕动中旋转,以致于让蛋白质涂抹均匀)
  3. 输卵管下段:分泌形成革质和石灰质卵壳的壳腺部

(物理学冷知识:由于胚盘下悬挂卵黄作为配重,所以不论蛋怎么转,胚盘永远朝上,厉不厉害你鸡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