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各种工具酶”的源代码
←
各种工具酶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限制性内切酶 == 限制性内切酶在各种细菌和古菌中都具有(大家都怕噬菌体);限制-修饰系统将自身基因组中特定序列甲基化,然后切割没有甲基化的“入侵者”. === 限制性内切酶的种类 === ====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 ==== [[文件: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jpg|缩略图]] 功能:切割无甲基化的外来DNA;修饰半甲基化的DNA(刚刚完成复制的基因组DNA)为全甲基化的DNA。 识别位点:有两段识别位点,中间隔着一段非特异序列。比如识别TGANNNNNNNNTGCT的EcoB。'''不是回文序列'''。 切割位点:这类酶结合位点后会在DNA链上开始移动,直到数kb外的'''随机位点'''切割。显然,他们对科研没什么用处。 组成:三个亚基,分别负责切割、甲基化等功能。 辅因子:SAM、ATP、Mg ==== Ⅱ型限制性内切酶 ==== 功能:只能切割,不能甲基化。 识别位点:'''回文序列'''('''除了ⅡS类'''),多数是6bp,也有4和8的,甚至还有5(EcoRⅡ)和7(BbvCⅠ)的。 切割位点:在回文序列内部('''除了ⅡS类'''),酶不会在DNA上迁移。'''最有用的一类''' 组成:同源二聚体 辅因子:'''仅Mg''' ==== Ⅲ型限制性内切酶 ==== 功能:切割和甲基化 识别:5~6bp的'''非回文序列''' 切割位点:序列旁边25~27bp的'''特定位点'''(就是说距识别位点距离是固定的,不像Ⅰ)。也没有什么用。 辅因子:SAM,ATP,Mg ==== ⅡS型限制性内切酶 ==== 识别非回文序列,切割位点紧邻非回文序列,可用于'''GoldenGate克隆'''。 ===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 举个例子:''Eco''RⅠ ''E'',代表E.coli的属名,单字母,大写,斜体。 ''co'',代表E.coli的种加词,两字母,小写,斜体。 R,代表来自大肠杆菌菌株R,一字母,正体,有时大写有时小写——如HindⅢ的d代表来自Rd菌株。 Ⅰ,代表是在该菌株中发现的第一种限制性内切酶。 === 同尾酶和同裂酶 === 同尾酶:切割后露出的粘性末端一致,但识别位点不相同的酶。两种酶切除的末端链接后,谁也不能再次切开。 同裂酶:识别序列相同,但切割位点和露出粘性末端的序列未必相同的酶 === 如何计算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片段平均长度 === 如果识别一个六bp回文序列,那么平均4^6bp会有一个位点。 如果识别的序列中仅限制是嘌呤或者是嘧啶,比如识别ARGCYT,那就是4*2*4*4*2*4bp有一个。 * 好像很简单,但这里其实要绕一个弯子:在一条链上出现“AAATTT”的概率是每4^6bp一次,那另一条链上出现的概率也是4^6bp一次,加起来应该每4^6÷2bp出现一次啊?这是因为我们恰好计算了一个回文序列,如果一个位点是AAATTT,那么他的对面也应该是AAATTT.反过来,一个位点不是AAATTT,他的对面一定不是AAATTT。因此我们不用计算两条链。但如果我们计算了一个非回文序列,那么就要除以二了。以上是个人思考,没有在题目中见过,也没有佐证的材料,望谨慎看待。 === 几种限制性内切酶的介绍 === * NotⅠ,识别GCGGCCGC,因此切割位点特别稀少,称为稀切点酶。有用处。 * dpnⅠ:识别GA/TC, 只有当A被甲基化时才能切割。可用于点突变时去除甲基化的未突变的内源质粒. === 限制性内切酶的星号活性 === * == DNA连接酶 == 可以连接3-OH Pi-5的缺口,不能连接3-OH HO-5,也不连接3-Pi HO-5。 [[文件:DNA连接酶.png|缩略图]] 这个性质可用来防止载体的自环化。比如你有一条DNA序列和一条被切为线性的载体,现在要加入连接酶把二者连接。好巧不巧你使用了单酶切法,这导致载体和目标序列的粘性末端都是互补的,直接加入DNA连接酶的话,会产生很多载体自身环化的产物。他们进入细菌后,没有带来产物,却带来了抗性基因,使得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 为了避免这个情况,你可以先用碱性磷酸酶去除载体的磷酸,这样自环化时,就成了3-OH HO-5,不能发生;而与目标基因链接时,一条链是3-OH Pi-5,可以链接,一条链是3-OH HO-5,不能连接。这样产生有两个缺口的环状质粒,在转入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会帮你连接上的。 常用的有两种:大肠杆菌连接酶和T4连接酶。关于他们的区别请看右图。 最重要的:大肠杆菌用NADH,T4噬菌体用ATP。大肠杆菌不能连接平末端,T4可以。 == DNA聚合酶 == === DNA聚合酶Ⅰ === 有三种活性:5→3外切酶。3→5外切酶。DNA聚合酶。 用途:一边切除5段,一边合成3段,令其使用放射性底物,就可以用放射性核苷酸置换普通核苷酸,产生有放射性的/被标记的探针。 === Klenow片段 === 用枯草杆菌蛋白酶切割DNApolⅠ,产生一个小片段-有5→3切除活性和一个大片段-称为Klenow片段,具有合成酶和3→5切除活性——丧失了5→3外切酶活性不能用于探针标记。 用途:①补平3凹入-聚合活性②切除3凸出-3切活性③Sanger测序④没有发现taq酶时,PCR使用klenow片段。只不过每次加热变性后要重新加酶。 === Taq酶 === 大名鼎鼎的taq酶,没有3外切酶活性,不能够校对。会在产物的末端额外加一个A,这个特殊的性质可用于TA克隆。 顺口一提,产生taq酶的水生栖热菌虽然生存在高温泉水中,却是一种细菌而非古菌。 === Pfu酶 === 具有校对能力,同时还耐高温。确实来自古菌-火球菌。 == 反转录酶 == == 各种核酸酶 == === DNaseⅠ === 镁离子存在时切dsDNA一条链形成缺口,锰离子存在时切两条链成断段。 === 绿豆核酸酶 === 内切单链dna和rna,需要锌。 === 核酸酶s1 === 同样内切单链dna和rna,需要锌。 === 核酸酶H === 内切杂交链中的RNA链。
返回
各种工具酶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