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细胞染色带型整理”的源代码
←
细胞染色带型整理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纪念于我得到所热爱之物 以往这少年懂爱吗 仿佛不够 显然 染色体带这个玩意国内没有任何一本书详细的讲述 但是在朱斌老师的课程里有所涉猎 在细胞生物学的各个版本和作者的教材上都只是浅浅的写 所以 我要创造一个有染色体带的世界 提示 不要试图探究为啥会有色 额 某位教授说过 现在也不知道为啥 就是偶然发现 所谓染色体带是啥我不必多言 在原理上讲 其他的细胞染色方法 对于细胞核的染色都是均匀的 而在染色体染色中 显然是深浅不同的 Q带 比较经典 瑞典Caspersson发明 染色部位是AT碱基对多的地方 用的是芥子喹吖因 紫外照射 但其实不能叫染色 他是AT对荧光有增强而GC有削弱作用 其非同源染色上的带纹不一致,而同源染色体上的条纹是相同的 以至于原理 不同源为啥相同 显而易见 G带 又叫高分辨率带 G显带是将染色体标本用碱、胰蛋白酶或其他盐溶液处理后,再使用Giemsa 染液染色,染色体上出现与Q带相类似的宽窄和亮度不同的横纹,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深浅相间的带纹,称G带(G band) 。 其实带型是和Q带差不多 颜色的辨别是深浅 有个很大的区别 就是Q有Y染色体荧光但是在G带没有 优点在于可以用普通显微镜直接观察 插播紧急消息 一位厉害的同学建议我严谨 荧光是发光 而吉姆萨是染色 所以你不打紫外线的时候其实吉姆萨染上是黑的 没染是白的 而荧光染料是有是白的亮 所以深色对应亮而浅色对应不亮 这里不能想当然 尤其是屏幕前的GLU同学 C带 C带又叫什么着丝粒异染色质带 先加盐酸后加氢氧化钡 再吉姆萨染色 正如你所见 是染的着丝粒和旁边的异染色质区域 T带 端粒带 吉姆萨加吖啶橙 典型T带是绿色{头发}显而易见这里是端粒 R带 先是磷酸盐 后不经盐酸或者胰蛋白酶的处理直接吉姆萨 其叫反带 显而易见 就是和G带反着来 N带 叫Ag-As带 又叫核仁缢痕带 染的是核仁的酸性蛋白质区域 位于核仁组织中心 Ag带 显然使用硝酸银染 染的是活跃的核仁组织区 某位很厉害的学长说它是用电镜 目前没有专门的文章 很抱歉 === Q带 === * Q 带技术是最简单的显带技术之一,直接染色即可,无需多余处理。 * Q 条带可以通过用氮芥喹吖因 ( quinacrine mustard,QM) 或奎吖因荧光染料处理染色体后产生的不同强度的黄色荧光来识别。 * QM 是一种烷化剂,可提供高度特异性的条带模式,尤其是人类染色体的条带模式。这种染色体带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 有人认为它通过①主要发生在G上的烷基化反应②平面分子嵌入双螺旋使染色体显带 *** 然而,发现其他缺乏烷基的荧光染料,如奎纳克林二盐酸盐 (Q) 和溴化乙锭,可以诱导与 QM 相似的条带,很快就导致放弃了 QM 与鸟嘌呤的 N7 原子的选择性结合是导致特定条带模式的假设。 ** 其他研究表明含有A和T的聚合物会增强荧光,而G+C或仅G的聚合物会淬灭它。因此,QM 的强荧光反映了 A-T 含量高的 DNA 的存在。此外,光氧化(优先去除G)可以增加 Q 染色强度。 *** 以上信息的结论:DNA 碱基组成,特别是G的分布,是Q带的决定因素。 *** 然而对碱基组成已知的片段的观察结果否定了这一结论。 ** 其他证据:从G1向S转换时,DNA含量上升之前就观察到荧光增强,暗示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荧光强度。 ** X射线分析表明,虽然荧光强度不同,但不同片段的喹吖因含量相同,暗示是淬灭程度不同。 * Q显带的确切机理确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说,蛋白质对其有明显的影响,而与GC/AT含量与之的关联则是缺乏证据的。 * Q带最初用于植物,可以区分不同的染色体;后来扩展到人类和其他动物。第一条人类染色体带型就是用Q带确定的。 ** 3,4,Y,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Q带图像可用于检测个体间多态性。 ** 许多两栖类、鱼类、爬行类不能获得Q带图像。 * Y 染色体长臂远端区域荧光是全部染色体中最强烈部分。 * 3 号和 4 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周围区域以及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和卫星区域可能在同源染色体之间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荧光强度上表现出显着变化。 参考文献DOI:10.1016/B978-0-12-374984-0.01246-8 === G带(GTG) === * G带的制备方法: ** 热处理:在 55 至 60°C 下过夜,或在 80 至 90°C 的烘箱中 1 小时 ** 胰蛋白酶处理:胰蛋白酶溶液 (0.05%) 中处理玻片 5 至 10 分钟 ** Giemsa染色: 将处理过的玻片在 Giemsa 染色液中染色 4 至 6 分钟 * G带AT结合多,颜色较深。 * G带是最常用的,一般说的1q2.21就是指的G带。 * 分辨率远高于Q带;除了没有Y的强光以外,与Q类似。 === R带 === R带指的是与G带和Q带相反的带型,即富含GC区域被染色而富含AT区者否。实现R带的方法有许多,比如RFA、RHG、使用chromomycinA3/olivomycin和BrdU等。 ==== 吖啶橙R带(RFA) ==== * 样本室温存放1-3周 * 85℃的缓冲液孵育样本 * 室温缓冲液冲洗 * 室温吖啶橙染色 * 富含GC区域绿色荧光,富含AT区域红色荧光 ==== 热GiemsaR带(RHG) ==== * 最后一步为Giemsa染色 * 富含GC区域有色,富含AT区域无色 R带的主要意义是使得端粒区深染,观察端粒区变异。
返回
细胞染色带型整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