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消化系统

来自osm&bio
职业病留言 | 贡献2025年4月2日 (三) 15:13的版本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消化 摄食营养 口与肛门 结构
原生 胞内消化 光合,吞噬,渗透
海绵 胞内消化 滤食异养(与光合藻类共生)
腔肠 原肠腔→消化循环腔(胞外+胞内) 滤食(全肉食 ) 有口无肛门 珊瑚纲消化循环腔中有宽窄不同(分一二三级,仅一级与口道相连)的隔膜,主要起支持和增大消化面积的作用,由内胚层褶皱形成;隔膜游离边缘由有隔膜丝(刺细胞+腺细胞);较大的隔膜上有一纵肌肉带称为“肌旗”。
扁形 胃胞外+肠or胃盲囊胞内 多肉食 有口无肛门(多分支,形体特长的有肛门) ①口 ②咽a.管状咽,埋于实质,全部吞食,后无肠,为合胞体吞噬细胞b.褶皱咽,埋于咽鞘可伸缩,吸食c.球形咽,同前但咽腔更小,肌肉更发达③肠(三肠目一支向前,两支向后 绦虫的消化完全退化
纽型 肉食 有口有肛门 ①吻(背部体壁内陷盲管,与消化道不相关,其他都相关)②前肠:食道+胃③中肠:纤毛,侧盲囊④后肠:直肠,肛门
线虫 食性广泛 前肠后肠(外胚层)中肠(内胚层)肌肉咽,抽吸泵
环节 ①多毛:肉食植食,沉积取食,过滤取食②寡毛:腐食,沉积取食③蛭多吸血半寄生,也有捕食 寡毛见下。蛭咽单细胞腺分泌蛭素,嗉囊盲囊储血液
软体 腹足多食性,双壳滤食,头足肉食 ①胃楯(胃内壁前端几丁质板)②晶杆囊(胃后半部分细长,含胃上皮分泌的消化酶粘液:晶杆)③齿舌(有齿式、滤食双壳无)④双壳的鳃也参与摄食⑤头足:几丁质颚直肠末端衍生墨囊
节肢 多食性(蜘蛛全捕食) 前肠后肠随蜕皮脱落①甲壳的口器=前后体壁延伸的上下唇+头不大颚二小颚+胸三颚足②昆虫:嗉囊存食物也有消化;多胰蛋白酶,碱性环境作用(脊椎多胃蛋白酶,酸性环境作用);胃盲囊:增加消化面积而非泌酶,后肠直肠垫(腺)重吸收水分
棘皮 滤食,捕食 有口有肛门(海星有小肛门且不用,海蛇尾无幽门胃,无肠,无肛门) ①翻出贲门胃体外消化②幽门盲囊(肝脏):消化腺还储藏③直肠盲囊:吸收④海胆取食:亚里士多德提灯⑤海参胃是外胚层,肠是内胚层

附:寡毛类消化系统

寡毛消化 前肠(外胚层) 咽:肌肉质,单细胞腺分泌粘液、蛋白酶
食道:钙腺,调pH,降血钙,非消化
嗉囊:暂时储存食物
砂囊:物理消化
中肠(内胚层)
盲道:增加消化面积
锥形盲囊:(先前伸出)消化腺,不增加消化面积
黄色细胞:源自体腔膜。似肝代谢且同源,不泌酶助消化
后肠(外胚层) 直肠:无消化

附:昆虫口器

口器 结构 代表 作用
咀嚼式口器 上唇 上(大)颚 下(小)颚 下唇 蝗虫、蟑螂、蚂蚁‌ 专食固体食物,如植物叶片或动物组织,通过上下颚的剪切和研磨分解食物‌
刺吸式口器 口针*2 口针*2 口针*2 沟槽,可纳口针 舌与食窦形成吸泵结构‌ 雌蚊,虱子,蝉,蚜虫、蝽象‌ 刺破动植物表皮,吸食汁液或血液,无法取食固体物质‌
虹吸式口器 退化 退化 外颚叶→管状喙 退化但留有下唇须 鳞翅目特有(蛾类、蝴蝶‌) 吸食花蜜等液体,喙可盘卷于头下便于携带‌
舐吸式口器 上唇+舌→食物道 退化 退化留小颚须 发达唇瓣(伪气管结构) 舌与上唇形成食物道‌ 蝇特有 舐吸物体表面液汁,遇颗粒食物可先刮碎再吸入‌
嚼吸式口器 仍咀嚼 仍咀嚼 喙,刀状外颚叶 舌形成唾液道‌ 兼具咀嚼固体(如蜂蜡)与吸食液体(如花蜜)的能力‌
锉吸式口器 右上颚退化,左上颚→口针*1 口针*2 下唇短小‌ (缨翅)蓟马 锉破植物表皮,吸食流出的汁液或小型昆虫体液‌
捕吸式口器:脉翅目蚁蛉幼虫(蚁狮)特有,上颚与下颚特化为双刺吸管,形成空心通道‌。田鳖‌也具有 刺入猎物后注入消化液,进行体外消化后吸收营养‌
昆虫口器功能分类总结:
‌食性‌ ‌口器类型 ‌典型结构特征
固体食物 咀嚼式 发达上颚、完整五部件‌
液体食物 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 口针、卷曲喙、唇瓣‌
捕食性 捕吸式 双刺吸管、空心通道‌

参考书目: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

制作:影山君寻(qq:2791211918),有错误一定要告诉我!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