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代谢产能分析: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一.糖代谢 | == '''一.有点甜:糖代谢''' == | ||
[[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净生成了两分子ATP([[磷酸甘油酸激酶|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两分子NAD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以及两分子丙酮酸。其余站内已有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 [[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净生成了两分子ATP([[磷酸甘油酸激酶|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两分子NAD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以及两分子丙酮酸。其余站内已有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 ||
第100行: | 第100行: | ||
据此,可分析一些简单的氨基酸产能(这里默认氧化为尿素)。 | 据此,可分析一些简单的氨基酸产能(这里默认氧化为尿素)。 | ||
----'''7.丙氨酸(13<ref>大部分考研题给出的是13 ATP,实际上脱氨基方式的不同产能也就不同,这里给出算得13 | ----'''7.丙氨酸(13<ref>大部分考研题给出的是13 ATP,实际上脱氨基方式的不同产能也就不同,这里给出算得13 ATP的情况。其他情况可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7839555 一篇知乎回答。]</ref>)''' | ||
丙氨酸经氧化脱氨作用产生丙酮酸与NAD(P)H<ref>NADPH先转化为NADH再进入呼吸链</ref>,同时有一分子铵的生成。 | 丙氨酸经氧化脱氨作用产生丙酮酸与NAD(P)H<ref>NADPH先转化为NADH再进入呼吸链</ref>,同时有一分子铵的生成。 | ||
第108行: | 第108行: | ||
<nowiki>*</nowiki> | <nowiki>*</nowiki>由于氨基酸氧化方式过多,易生歧义,这里只整理简单的丙氨酸。 | ||
第157行: | 第157行: | ||
'''10:一种例外:亚油酸(18:2Δ<sup>9c,12c</sup>)的完全氧化(116≠14×9-6-1.5×2=117)''' | '''10:一种例外:亚油酸(18:2Δ<sup>9c,12c</sup>)的完全氧化(116≠14×9-6-1.5×2=117)''' | ||
可以参见笔者在知乎的一篇回答 |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14579338/answer/38960026070 一分子亚油酸彻底氧化分解能产生多少ATP? - 知乎]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14579338/answer/38960026070 一分子亚油酸彻底氧化分解能产生多少ATP? - 知乎] | ||
第166行: | 第166行: | ||
这也就解释了按照公式计算的117恰比实际情况的116多1. | 这也就解释了按照公式计算的117恰比实际情况的116多1. | ||
----(基本完成) | |||
作者-Tsusha | |||
---- | ---- |
2025年1月17日 (五) 18:55的最新版本
一.有点甜:糖代谢
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净生成了两分子ATP(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两分子NAD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以及两分子丙酮酸。其余站内已有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预备反应(严格来讲,不属于三羧酸循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将丙酮酸转变为乙酰-CoA与CO2,需要的辅因子有FAD、NAD+、硫辛酸、TPP、CoA、Mg2+等。这一步生成了NADH。
循环反应1:由柠檬酸合成酶催化,将乙酰-CoA与草酰乙酸(OAA)化合为柠檬酸。这是一步很强的放能反应,该反应不可逆。但并不产生还原性辅酶或ATP。
循环反应2:由顺乌头酸酶催化,使柠檬酸异构为异柠檬酸。这一步经过乌头酸这一中间产物,是可逆反应。
循环反应3: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将异柠檬酸的仲醇氧化为羰基,并快速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αKG),该反应不可逆。反应有草酰琥珀酸的中间产物。需要NAD+作辅酶,即生成NADH。
循环反应4:在αKG脱氢酶复合体(该复合体类似于丙酮酸脱氢复合体)的作用下,αKG氧化脱羧。需要的辅酶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一致,是不可逆反应。生成NADH以及琥珀酰-CoA。
循环反应5:由琥珀酰硫激酶催化,琥珀酰-CoA与GDP(哺乳动物)发生底物水平的磷酸化生成琥珀酸(即丁二酸)及GTP,后者再生成一分子ATP。
循环反应6: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即呼吸链中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这一步产生FADH2。
循环反应8: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将苹果酸的仲醇基氧化为羰基产生OAA。这一步需要的辅酶是NAD+。
总结:乙酰-CoA+3NAD++FAD+GDP+Pi+2H2O→2CO2+3NADH+FADH2+GTP+3H++CoA-SH
其中产生的能量物质有NADH(丙酮酸脱氢酶系、异柠檬酸脱氢酶、αKG脱氢酶复合体、苹果酸脱氢酶)、FADH2(琥珀酸脱氢酶)、GTP(琥珀酸硫激酶)。
呼吸链
需要的知识:
1.由于ATP合酶c亚基的数目特点,大概每有4个氢离子流过Fo亚基,就有1个ATP的合成。
2.呼吸链复合体Ⅰ每有两个电子流过,就将4个氢离子泵入膜间隙。复合体Ⅱ并不泵氢离子。复合体Ⅲ同样泵4个,复合体Ⅳ泵2个。
3.NADH中的一对电子经复合物Ⅰ→Ⅲ→Ⅳ传递给氧气;而FADH2经Ⅱ→Ⅲ→Ⅳ。
推论:
一分子NADH相当于2.5ATP,一分子FADH2相当于1.5ATP[2]
糖异生
大部分过程是糖酵解的反演。
这里用到的步骤主要是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再生。
**丙酮酸(Pyr)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OAA,消耗了一分子ATP及CO2。
**接着,OAA在PEP羧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PEP,消耗一分子GTP
结论:OAA转化为Pyr相当于消耗了一分子GTP(PEP羧激酶)又生成了一分子ATP(丙酮酸激酶),因此可以在计算中将OAA与Pyr同等看待。
1.葡萄糖(30~32[3])
2.5×2+2(糖酵解[4])+(2.5(乙酰辅酶A的生成[5])+1+2.5×3+1.5(TCA循环[6]))×2=32.
注意糖酵解中产生的NADH进入线粒体有两种穿梭方式,其中较为简单的α-磷酸甘油穿梭相当于把NADH转化为了FADH2,故有1ATP的损失
所以一分子葡萄糖应该是32,31或30个ATP。
2.丙酮酸(12.5)
就是取上述步骤的后半段。
2.5+1+2.5×3+1.5=12.5 ATP.
3.乙酰辅酶A(10)
在上述基础上减去2.5(生成乙酰辅酶A伴随的NADH)即可。
12.5-2.5=10 ATP.
4.乳酸(14~15)
先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一分子的丙酮酸(相当于生成乳酸的逆反应)产生1 NADH
丙酮酸前文已分析
2.5(1.5)+12.5=15(14) ATP.
5.草酰乙酸(12.5)[7]
在“糖异生”板块已分析,看到OAA将其视为Pyr即可
(-1+1)[8]+2.5+1+2.5×3+1.5=12.5 ATP
6.琥珀酸(16.5)
先在TCA中转化为OAA(琥珀酸→苹果酸→OAA)1.5+2.5[9]=4 ATP.
OAA前文已分析。
4+12.5=16.5 ATP
二.含氮废物:尿素循环与蛋白质代谢
尿素循环的基本步骤可总结为右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每有一分子的尿素生成,就有4个ATP的消耗
这也决定了蛋白质代谢含氮产物(尿素或铵)的不同,能量的产生也不同,这里认为每有一个铵转化为尿素(半个尿素)就有2 ATP的消耗。
据此,可分析一些简单的氨基酸产能(这里默认氧化为尿素)。
7.丙氨酸(13[10])
丙氨酸经氧化脱氨作用产生丙酮酸与NAD(P)H[11],同时有一分子铵的生成。
2.5+12.5-2=13 ATP.
*由于氨基酸氧化方式过多,易生歧义,这里只整理简单的丙氨酸。
三.成双成对:β-氧化及脂肪酸代谢
需要的知识:
1.生物体中的脂肪酸大多为偶数(2n)碳的
2.脂肪酸的β-氧化发生前必须进行活化反应,活化一分子脂肪酸需要将一分子ATP转化为一分子AMP,辅因子含CoA,相当于消耗了2分子ATP.
3.脂肪酸发生β-氧化包含四个基本的重复步骤,即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其中「脱氢」步骤生成一分子FADH2(与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的脱氢),「再脱氢」步骤生成一分子NADH(与三羧酸循环中苹果酸的脱氢类似)。
4.如果在β-氧化中遇到了不饱和双键,则不发生「脱氢」步骤,少生成了一分子FADH2即1.5 ATP.
5.每发生一次β-氧化,相当于将原脂肪酸的α,β碳转化为乙酰辅酶A。直至剩两个碳(乙酰辅酶A)(或三个,此时为丙酰辅酶A)为止。
6.丙酰辅酶A的命运(计算奇数碳脂肪酸氧化时需要):丙酰辅酶A进行一次羧化反应,消耗一分子ATP生成D-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先后后经消旋酶、L-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的异构作用生成了一分子琥珀酰CoA。琥珀酰辅酶A产能数显而易见(1 GTP[12]+16.5 ATP[13]=17.5 ATP),从而一分子丙酰辅酶A产生16.5 ATP.
据此,可做如下推导:
8.偶数碳(2n)饱和脂肪酸(14n-6)[14]
-2+n×10+(n-1)×(1.5+2.5)=14n-6 ATP.
解析:
-2:活化消耗;
n×10:n个乙酰辅酶A;
(n-1)×(1.5+2.5):n-1 次β-氧化。
若有m个不饱和双键,则在上面的数的基础上减去1.5m[15].
9.奇数碳(2n+1)饱和脂肪酸(14n+0.5)[16]
-2+(n-1)×10+(n-1)×(1.5+2.5)+16.5=14n+0.5 ATP.
解析:
-2:活化消耗;
(n-1)×10:n-1 个乙酰辅酶A;
(n-1)×(1.5+2.5):n-1 次β-氧化;
16.5:一分子丙酰辅酶A。
10:一种例外:亚油酸(18:2Δ9c,12c)的完全氧化(116≠14×9-6-1.5×2=117)
可以参见笔者在知乎的一篇回答
右图是第六版Lehninger生物化学原理第678页的Fig.17-11
由该图不难看出,亚油酸因其双键位置的特殊性(共轭双键), 需要发生一次1,4-加成反应减少一个双键,这步加成反应由2,4烯酰CoA还原酶催化, 消耗了一分子NADPH. 而新生成的单键经「脱氢」步骤生成了一分子FADH2, 如此算下来有-2.5+1.5=-1的ATP损耗
这也就解释了按照公式计算的117恰比实际情况的116多1.
(基本完成)
作者-Tsusha
- ↑ 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草酰乙酸。
- ↑ 旧观点认为1NADH~3ATP,1FADH2~2ATP,这是对c亚基数目估计的不同导致的。请不要使用旧算法。
- ↑ 省流版
- ↑ 2NADH+2ATP
- ↑ 1NADH
- ↑ 1GTP+3NADH+1FADH2
- ↑ 一些初学者或许会放到TCA中分析,但是TCA的碳在每一轮循环后的变化太过复杂,不易分析。
- ↑ 见糖异生板块。
- ↑ 1 FADH2+1 NADH
- ↑ 大部分考研题给出的是13 ATP,实际上脱氨基方式的不同产能也就不同,这里给出算得13 ATP的情况。其他情况可见一篇知乎回答。
- ↑ NADPH先转化为NADH再进入呼吸链
- ↑ 琥珀酸硫激酶的作用,生成一分子琥珀酸及GTP
- ↑ 琥珀酸的产能前文已分析。
- ↑ 有的地方写成了「7n-6」,这里的n代表脂肪酸的碳原子个数。笔者认为这个写法不妥,无法明确地区分奇数碳与偶数碳。若想采用这种写法,需作赋值2*n→n,即7(2n)-6.
- ↑ 有例外,见下文10。
- ↑ 有的资料为7n-6.5,理由同注释[15],需作赋值2n+1→n,即7(2n+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