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植物的水生理学:修订间差异
导入01>Qlf2007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导入01 |
(没有差异)
|
2020年5月11日 (一) 15:15的最新版本
总论
- 植物通过根毛从土壤吸收水分,同时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散发水分,以此维持体内水的流动。
- 植物体内长距离输送水分的组织主要是木质部。
- 若将植物个体看成由无数个小的“系统”组成,则决定水的流动方向的唯一因素是每个系统的水势(Water Potential),水总是从水势高的系统向水势低的系统流。
热力学基础
物理学中,对一个宏观的系统而言,熵(Entropy)是决定一个过程能否自发发生的唯一因素。注意:
- 熵是由系统自身的属性决定的,和过程的细节无关。
- 熵只预测过程能否自发发生,而不预测过程发生的速率。
- 熵对分子层面的微观系统不适用。将植物划分为无数个小的系统,是在细胞或细胞器层面上,仍然是物理学上的宏观系统。
- 过程能自发发生的唯一条件是使系统和环境的总熵增大。
要解释熵是什么,通常是从介绍所谓的可逆过程(Reversible Process)开始的。假设这样一种过程,它使系统在温度为T1时吸收热能Q1,然后对外做功W,在此之中温度变为T2。由能量守恒,系统的内能增大值为<math>Q_2 = Q_1 - W</math>。如果这个过程能恰好反过来走,即我们能让系统在温度为T2时吸收热能Q2,由环境对其做功W,同时温度变为T1,则这种过程称为可逆过程。一般的过程中,系统吸热时温度不一定恒定,可把过程视为无数个微小的恒温吸热过程组成的。只要每个微小过程都是可逆的,整个过程就是可逆的。可逆过程是物理上的理想模型,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对于可逆过程,一定有<math>\frac{Q_1}{T_1} = \frac{Q_2}{T_2}</math>。这个比值就是系统在可逆过程中的状态下的熵。可逆过程中的系统经历的每个状态下熵都是不变的。
系统在两个熵值不同的状态间变换,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助于不可逆过程(Irreversible Process)。此时,终点的熵减去起点的熵的差,称为过程的熵变,用<math>\Delta S</math>表示。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不可逆过程能自发发生的充要条件是<math>\Delta S > 0</math>。换句话说,自发发生的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大的方向发展。
上面的介绍忽略了过程中环境的熵的变化。通常假定环境的温度是不变的,用T表示。对任意一个不可逆过程,考虑对应的使系统对外做同等的功的可逆过程,此时环境提供的热能用Qrev表示。环境的熵的增大值可用<math>\Delta S = \frac{Q_{rev}}{T}</math>算出。
关于化学过程,有一个等价的预测过程自发性的方法。此处,Qrev就是化学反应的焓变的相反数,那么总的熵变就是<math>\Delta S = \Delta S_{sys} + \Delta S_{surr} = \Delta S_{sys} - \frac{\Delta H_{sys}}{T}</math>。由此可知<math>-T\Delta S = \Delta H_{sys} - T\Delta S_{sys}</math>。等式左边的量称为系统的自由能(Free Enthalpy)。温度T一定大于0,所以熵变大时自由能减小。自发发生的化学过程总是使自由能变小的。
水势
- 一个溶液体系的自由能是其中每种溶剂和溶质的自由能之和。
- 每种溶剂或溶质的自由能,除以它的物质的量,称为该物质在该溶液体系中的化学势(Chemical Potential);对应地,水的化学势称为水势。
- 作为标准,以纯水的水势为0;一个更正式的水势的定义就此诞生:水势是溶液和纯水之间每偏摩尔体积的水的化学势的差。
- 如果物质的量很少的水从水势高的系统流向水势低的系统,可视为两个系统的水势不变,然而两个系统总的自由能减小了,符合过程自发发生的条件;所以,水总是从水势高的系统流向水势低的系统。
- 植物学中,一般在细胞质溶液、胞外基质溶液等层面上考察水势。
估算水势的值
- 一般情况下,水势可视为三个量之和: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重力势(Gravity Potential)。
- 渗透势:
- 渗透势就是水从渗透压高的地方向渗透压低的地方流的趋势。
- 精确公式是<math>\frac{RT \ln x_{H2O}}{\bar V_{H2O}}</math>,这里R是理想气体常数,xH2O是水分子占溶液中所有粒子的比例。
- 设每种溶质的粒子占所有粒子的比例为xi,则<math>x_{H2O} = 1 - \sum_{i}x_i</math>。
- 稀溶液中,xH2O非常接近于1,此时可用近似公式<math>\ln (1 - x) \approx -x</math>。
- 又根据范特霍夫方程,稀溶液中的渗透势就约等于稀溶液的渗透压的相反数。
- 重力势:
- 重力势就是水受到重力吸引而产生的向下流的趋势。
- 精确公式是<math>\rho_{H2O}gh</math>。
- 考察相邻细胞间的水流时,重力势一般可忽略,只有考察参天大树从底部到顶部输水时,才需考虑重力势。
- 压力势:
- 压力势就是细胞中的水被细胞壁挤压而产生的向外流的趋势。
- 它就等于细胞壁对水的压强p。
- 植物在各状态(非质壁分离)下的细胞质水势:(图1)
- 植物吸水过程中,渗透势、压力势、水势都呈单调增趋势,
- 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压力势为0,水势等于渗透势,小于0。
- 细胞吸水饱和时,水势变为0,压力势和渗透势绝对值相等(都约为1.5),符号相反。
- 蒸腾剧烈的细胞,压力势小于0,水势低于渗透势,但不发生质壁分离。
- 质壁分离:
- 将植物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因细胞外水势低于细胞内,水分大量流出。
- 水分流出造成原生质层收缩,与细胞壁分离,称为质壁分离现象(Plasmolysis)。
- 质壁分离时,压力势首先下降(小于0),随后渗透势同时下降,以细胞内外水势相等为终点。(此时细胞内的渗透势仍大于细胞外的溶液,即渗透压小于细胞外的溶液)
- 将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又能缓慢恢复原状,称为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eplasmolysis)。
- 将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置于高渗溶液中,也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这是细胞外的溶质缓慢进入细胞,提高了细胞内的渗透压的结果。
- 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它不能控制溶质大量涌入细胞。
- 衬质势(Matrix Potential):
- 纤维素、淀粉粒、蛋白质具有亲水性,由它们引起的水向细胞内流的趋势,称为衬质势。
- 一般的细胞中,衬质势很小,可以忽略;而在衬质势占主体的特殊系统中,一般很难测出压力势和渗透势的值,此时一般将整个系统的水势称为衬质势。
- 高等植物中需要考虑衬质势的系统:干燥的种子、没有形成液泡的细胞、细胞壁、土壤。
- 衬质势占主体的系统的吸水又称吸涨作用(Imbibition)。
测量水势的方法
- 质壁分离法:取多个植物细胞样品,浸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使之不发生质壁分离的最高浓度(最低水势)即为样品的细胞内水势。
- 冷冻法:先提取细胞内的细胞液,然后置于低温下测细胞液的凝固点,根据它的值可推出细胞液的浓度,进而推出其水势。
- 质量法:将质量已知且相同的若干组织样品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一定时间后取出测其质量,溶液越接近细胞内水势,则样品质量变化越小。
水在植物中的长距离旅程
- 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决定水流方向的唯一因素是起点和终点的压力势之差,与总水势的大小与水势的其它成分的大小无关。
根对水的吸收
- 高等植物的主要吸水部位是根,其它部位作用可忽略不计。
- 藻类植物全身吸水,湿润状态下主要靠渗透压吸水,干燥状态下主要靠吸涨作用。
- 沉水植物一般靠全身渗透吸水。
- 土壤的水势是由衬质势主导的,充分湿润的土壤的水势接近0,。
- 根细胞的水势是由渗透势主导的,一般在-1~0间,盐碱地植物可达-2,沙漠植物可达-10。
- 凯氏带外的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源源不断从质外体(Apoplast)吸水,从外向内渗透压逐渐减小。
- 质外体没有选择通透性,其水势和土壤相等。
- 在凯氏带内,水通过渗透进入维管束,从共质体重新回到质外体。
- 水在木质部积累,形成向上的水压,称为根压(Root Pressure)。(将茎切断,不久有大量汁水流出,称为伤流(Bleeding Sap),此即根压存在的标志)
- 藤本植物的伤流较少,木本植物较多。
- 单子叶植物较少,双子叶植物较多。
- 枫树的伤流被用于制糖浆(Syrup)。(枫树在3月中期不但有根压还有茎压,此时收集伤流效果较好)
- 树没有叶子时树干中检测不到水流,根压消失。
蒸腾作用
- 一般成熟植物个体中,绝大部分吸收的水分都会以蒸腾水的形式散失。
- 空气的水势随水的饱和度的下降而下降,在气孔内约为-6.9,在大气中约为-93.3。
- 叶片上的气孔,总面积不到叶片的1%,蒸腾作用却比一杯水的蒸发强烈得多,这是边缘效应(Edge Effect)的效果,即蒸发速度和周长成正比而不是和面积成正比。
- 气孔边上的细胞吸水主要依靠负的压力势。
- 气孔开闭的调控:
- 气孔的开闭有周期变化:早上受光照激发开启;中午若气温过高会暂时关闭;晚上在黑暗中关闭。
- 无论在哪种气孔结构中,气孔张开都伴随着保卫细胞积累溶质,从而水涌入保卫细胞使压力势上升。
- 早上,蓝光刺激细胞膜上的向光素(Phototropin),它激活细胞膜上的ATP质子泵,酸化细胞壁,使细胞超极化。(早期曾认为玉米黄素(Zeaxanthin)也参与蓝光感受,此说现已被抛弃)
- 细胞超极化引起电压门的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大量涌入。
- 与此同时,质子泵创造的电化学梯度被用于将氯离子运入细胞内。(每运进一个Cl-需要同时进入2个H+)
- 以上总的结果是细胞内的溶质浓度上升,从而水涌入细胞,压力势上升,气孔打开。
- 双子叶植物中,主要的与钾离子伴随的阴离子不是氯离子而是苹果酸根离子。
- 苹果酸根来自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物质分解;ATP质子泵引起的细胞内pH降低激活PEP羧化酶,合成草酰乙酸,再通过苹果酸脱氢酶合成苹果酸。
- 红光也能刺激气孔打开,但不是直接刺激,而是促进气孔细胞的光合作用,合成大量糖类(蔗糖),从而苹果酸根升高。
- 洋葱的叶中没有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不能合成糖类,红光对它没有作用。
- 保卫细胞的蒸腾速率高于周围细胞时,气孔关闭。
- 土壤缺水,根细胞会产生脱落酸,它通过升高细胞内Ca2+,抑制气孔打开。
- 衡量蒸腾作用的参数:
- 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的总量。
- 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蒸腾散失水的质量与相等时间内同化的CO2的质量之比。(或物质的量之比)
-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蒸腾比率的倒数。
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运输
- 绝大多数情况下,同化物的运输在韧皮部中进行,但是也有在木质部运输的例外。
- 春天,落叶植物会用木质部运输同化物。
- 根部固氮形成的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会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
- 植物激素亦可在木质部运输。(但除了乙烯之外的激素都可在韧皮部运输)
- 输出同化物的部位称为“源”(Source),收集利用同化物的部位称为“库”(Sink)。
- 源一般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和部分茎;在植物幼苗发育阶段胚乳、子叶、根等是源。
- 库除了包括茎、根等储存营养物质的部位,还包括所有正在生长的部位,包括根和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各类形成层、发育中的叶和果实等。(叶在发育到成熟大小的一半时开始由库转变为源)
- 韧皮部汁液的成分不仅包括糖类、氨基酸,还包括ATP(大量)、维生素、有机酸、植物激素(乙烯除外)、矿物质、蛋白质。
- 源的部位,溶质不断被装入筛胞,这样渗透势会降得很低,水随之大量渗透入源,增大它的压力势;库则恰好相反,渗透势很高,压力势很低。(源的总水势反而比库的总水势低,但在水的大规模运输中这没有关系)
- 韧皮部中的糖类占韧皮部溶质质量的90%以上,分为三类:
- 蔗糖(Sucrose)是最主要的同化物,所有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绝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都以蔗糖的形式运输糖类。
- 桦木科、锦葵科、榆科、葫芦科不仅有蔗糖还有蜜三糖(Raffinose)类似物(蔗糖与一个或多个半乳糖残基形成的糖苷)。
- 糖醇出现于木犀科(木糖醇)、蔷薇科(山梨糖醇)、卫矛科(卫矛醇)。
- 韧皮部中的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酰胺、谷氨酸、天冬氨酸,在桦木科和胡桃科还出现了瓜氨酸。
- 韧皮部的装载一般聚焦糖类装载方式。
- 以蔗糖为唯一运输方式的植物中,糖类装载主要依靠质外体途径,即糖类先进入细胞外的中胶层,然后被伴胞用糖-H+共运体吸收,通过胞间连丝进入筛管分子,H+通过氢泵回到细胞外,消耗ATP。
- 在其它植物中,糖类装载主要依靠共质体途径,即糖类直接通过胞间连丝进入伴胞,在那里合成蜜三糖类似物等物质,再进入筛管分子。
- 韧皮部的卸载也有共质体和质外体两种途径,前者出现于发育中的组织,后者出现于存储营养的组织。
- 甜菜和甘蔗以蔗糖储存糖类,而葡萄以葡萄糖储存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