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人名结构整理:修订间差异

来自osm&bio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 无脊椎动物 =
= 无脊椎动物人名结构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序号
!序号
第71行: 第71行:
|棘皮动物海星纲的内鳃。
|棘皮动物海星纲的内鳃。
|}
|}
= 脊索动物 =
= 脊索动物人名结构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序号
!序号
第294行: 第294行:
|}
|}
<ref>由恺凌、月亮姐姐、Astrocytes、丘吉、时子延等编,由肺鱼、江辰恪等审核,毛蕊花糖编制表格</ref>
<ref>由恺凌、月亮姐姐、Astrocytes、丘吉、时子延等编,由肺鱼、江辰恪等审核,毛蕊花糖编制表格</ref>
= 人体解剖学中的人名结构 =

2020年5月2日 (六) 11:08的版本

无脊椎动物人名结构

序号 中文 英文 解释
1 劳氏管 Laurer's canal 吸虫纲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一种结构,一端与输卵管相接,一端开口于体背,其功能有人认为是排出多余卵黄或精子,也有人认为它是退化的阴道,还有人认为可能是交配器官。
2 梅氏腺 Mehlis' gland 吸虫纲和绦虫纲成卵腔附近有一群单细胞腺体,分泌物一部分参与卵壳形成,另一部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润滑作用。
3 鲍雅诺氏器 organ of Bojanus 即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一对肾(kidney)。后肾管特化形成的排泄器官。
4 凯伯尔氏器 Keber's organ 即围心腔腺(cardiocoelom gland)。位于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含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
5 马氏管 Malpigian tubules 螯肢亚门、多足亚门、六足亚门的排泄器官,由一系列盲管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吸收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经肛门排出体外。但需要注意的是,蛛形纲的马氏管来源于内胚层(中肠后部伸出),而六足亚门与多足亚门的马氏管来源于外胚层(后肠伸出),且六足亚门与多足亚门的马氏管可能不同源。
6 江氏器 Johnston's organ 存在于多种昆虫触角梗节内的听觉器官。
7 杜氏腺 Dufour's gland 蚂蚁中的一种外分泌腺,是一种小腺体,开口于螯针基部靠近毒腺出口处,它所分泌的化学信息物质至少与很多种蚂蚁的报警、招募和性吸引有关,这些通讯功能显然是膜翅目昆虫(包括蜂类)得以生存和进化的基本条件,尤其是蚁科。
8 森氏细胞 Semper's cell 昆虫小眼角膜下方的细胞,后来产生晶锥。
9 帖氏体 Tidmann's body 棘皮动物中一种不规则腺体,位于水管系统的环水管上,可生成变形吞噬细胞,4~5 对。
10 波氏囊 Polian's vesciles 同样位于水管系统的环水管上,可调节棘皮动物中水管系内的水压,1~5 个。
11 居维尓氏器 Cuvierian organ 海参泄殖腔附近的一种防御器官,为白色或淡红色的盲管,开口于呼吸树的基部或者泄殖腔。受刺激时,居维尔氏器、呼吸树等器官可以从肛门射出,抵抗和缠绕敌害。
12 亚里士多德提灯 Aristotle lantern 棘皮动物门海胆纲的口腔内由骨板、齿及肌肉骨板组成结构复杂的咀嚼器。
13 斯特瓦德氏器 Stewald's organ 棘皮动物海星纲的内鳃。

脊索动物人名结构

序号 中文 英文 解释
1 居维叶氏管 ductus of Cuvier 文昌鱼的总主静脉(鲨鱼的总主静脉也是这个名字),为一对横行的直管。左、右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的血液汇流至此。
2 哈氏窝 Hatscheks pit 文昌鱼口笠内背中央纵行沟的前端的一个窝状结构。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结构证明其与脊椎动物脑下垂体同源。哈氏窝上皮细胞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原始激素调控功能。
3 亨氏结 Hensen's node 鸡胚胎发育时的结构(但不止鸟类有,哺乳类也有)。上胚层后部细胞向中间迁移,使中央部分加厚形成原条(primitive streak),原条逐渐向前延伸,其最前端细胞变得更为密集,称为亨氏结。具有神经诱导的能力。心脏祖细胞在亨氏结下面定位,以后发育成心脏。
4 哈佛氏系统 Harversian system 由哈佛氏管和哈佛氏骨板组成。骨密质由排列规则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骨板围绕血管和神经呈同心圆排列,形成哈佛氏管和哈佛氏骨板。
5 福克曼氏管 Volkmann tube 福克曼氏管把纵向的哈佛氏管横向连接起来,并深入哈佛氏管内以营养哈佛氏系统。
6 夏贝氏纤维 Sharpey's fiber 亦称贯通纤维(perforating fiber),是骨外膜内的胶原纤维穿入骨组织,使骨外膜连接到骨上的一种胶原纤维。
7 麦氏软骨 Meckel's cartilage 软骨鱼的第一咽弓,腭方软骨与麦氏软骨分别构成初生颌的上下颌。以后初生颌被次生颌取代,麦氏软骨演化为关节骨,在哺乳类中演化为锤骨。
8 拉克氏囊 Rathke's pouch 原肠胚前端外胚层突出的拉克氏囊形成脑下垂体前叶(即腺垂体),体壁外胚层发育而来。脑下垂体后叶(即神经垂体)是由间脑底部向下突出形成,神经管外胚层发育而来,在发生上和前叶具有不同来源。
9 法特氏壶腹 ampulla of Vater 胆总管入十二指肠的开口处称法特氏壶腹。
10 勃氏腺 Brunner gland 即十二指肠腺(duodenal gland)。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分泌黏蛋白的碱性液体,黏稠度很高,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十二指肠黏膜上皮,使之免受胃酸侵蚀。
11 李氏腺 Lieberkühn crypt 即小肠腺(small intestinal gland)。分布于整个小肠的粘膜层内,其分泌液为小肠液的主要部分。
12 包曼氏囊 Bowman's capsule 即肾球囊(renal capsule)。是肾小管的起始部,类似一只双层壁的杯子包在血管球外面。与毛细血管紧相贴附的内壁称脏层,其外壁称壁层,内外两层之间的裂隙称囊腔,通肾小管。
13 亨氏袢 Henle's loop 即髓袢(medullary loop)。髓袢在髓质中形成“U”形弯曲,分为细部和粗部两段。细部接连近曲小管,从皮质向髓质延伸,管径较粗;粗部从髓质又折回皮质,管腔较大。
14 吴氏体 Wolffian body 即中肾(mesonephros),指羊膜类胚胎时期在前肾之后依次出现的肾,位于体腔中部;在非羊膜类中肾称后位肾,为无羊膜类成体的肾,位于体腔中部和后部,相当于前肾后面的全肾其余部分,也就是说相当于羊膜类形成中肾和后肾的部位。
15 吴氏管 Wolffian duct 即中肾管(mesonephric duct)。形成中肾时,原来的前肾管纵分为两管,一为吴氏管,另一为牟勒氏管,这种情况见于软骨鱼和有尾两栖类,其他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前肾管并不纵裂为二,待前肾退化时,前肾管即转为中肾管。牟勒氏管是由靠近中肾腹外侧部的腹膜内陷宝卷形成。吴氏管在无羊膜类雌性中司输尿作用,在雄性兼有输尿和输精的功能。待后肾发生后,吴氏管失去了导尿功能,在雄性完全成为输精管,在雌性即退化。
16 牟勒氏管 Müllerian duct 即中肾旁管(paramesonephrie duct)。在雌体,牟勒氏管成为输卵管,雄体中则消失或成退化状态残存。一些雄性两栖类(如蟾蜍)保留着呈退化状态的输卵管,经人工切除双侧精巢后,发育成为具有功能的雌性生殖管,与比德尔氏器发育而来的卵巢相接。在雄鲨,每一条中肾管(输精管)基部的精子囊,实际上是牟勒氏管后端的残余部。在雄性哺乳类,睾丸附件是牟勒氏管前部的残余;雄性子宫代表着牟勒氏管愈合了的后端的残余。
17 莱氏腺 Leydig's gland 软骨鱼的雄性个体,后位肾前端细窄,其中完全被迂回盘旋的输精管所占据,已完全失去泌尿功能,称为莱氏腺。
18 加特纳氏管 Gartner's duct 即卵巢冠纵管(longitudinal duct of epoophoron)。羊膜类后肾形成后,雌性的吴氏管退化形成的结构。其位置较靠近输卵管,并与之平行,与男性的附睾管相当。
19 比德尔氏器 Bidder's organ 蟾蜍和南美短头蟾的一些种类,雄性的生殖腺前端具有一黄褐色圆形结构,称为比德尔氏器。相当于残余的卵巢,在手术去势后其可发育为有功能的卵巢并产生后代。尚无证据证明其为内分泌腺。
20 莱迪希氏细胞 Leydig's cell 即睾丸间质细胞。曲细精管之间的结缔组织,能合成雄性激素睾丸酮,促进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并促进副性征的出现。
21 塞尔托利氏细胞 Sertoli's cell 又名为塞托利细胞或塞透力细胞,是曲细精管一部分的睾丸的营养细胞。它是由促滤泡成熟激素(FSH)所启动,并在其细胞膜上有促滤泡成熟激素受体(FSHR)。塞尔托利氏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哺育成长中的精子细胞。因此,它亦被称为“母细胞”(不同于精母细胞)。它亦提供了分泌及结构性的支撑。塞尔托利氏细胞之间的连接形成了血睾屏障,血睾屏障是一个结构分隔睾丸空隙血液区及精细管内的向管腔区。塞尔托利氏细胞控制养份、激素及其他化合物进出睾丸的细管,且令向管腔区成为高度免疫的位点。它亦负责确立及维持精原细胞的干细胞利基,以确保精子的更新及精原细胞在精子生成的过程中逐步分裂为成熟的生殖细胞,而最终为放出精子。
22 库伯氏腺 Cowper's gland 即尿道球腺(bulbourethral gland)。位于尿道背壁前列腺的后方,腺表面被球海绵体肌所覆盖。在交配时,尿道球腺首先分泌,其分泌物呈碱性,起着冲洗阴道、中和阴道内的酸性液的作用,有利于精子的存活。
23 弗氏管 Fallopian tube 哺乳动物中牟勒氏管分化成靠前部的弗氏管、输卵管和靠后部的子宫、阴道。
24 法氏囊 bursa of Fabricius 即腔上囊。幼鸟在泄殖腔背面有一个盲囊开口于泄殖腔,鸟类特有的一个中心淋巴器官,能产生具有免疫功能的B淋巴细胞。鸡的腔上囊呈球形,鸭的呈指状。随着性成熟,腔上囊逐渐退化。腔上囊可被作为鉴定鸟类年龄的一种指标,在鸡形目鸟类已广泛应用。
25 潘氏孔 foramen of Panizza 鳄类的心室已完全分隔,但在左右体动脉基部尚有一潘氏孔相通连。
26 波氏导管 ductus of Botallus 有尾两栖类联系肺动脉与体动脉的动脉导管。
27 孟氏孔 foramen of Monro 即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大脑半球的第一、二脑室共同以室间孔通到第三脑室(间脑室)。
28 克氏终球 Krause end bulb 哺乳类特有温度感受器。形状为球形、卵圆形或叶片状。位于真皮乳头内,一般是2~3个在一起,受一个独立的神经元支配,感受冷觉。
29 卢氏小体 Ruffinis' corpuscle 哺乳类特有温度感受器。形状为球形、卵圆形或叶片状。位于皮肤深层,由无髓神经纤维末梢的长形线团和包在外围的坚韧的结缔组织被囊构成,感受热刺激。
30 麦氏小体 Merkel's corpuscle 即触盘。是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表皮的基底层,发出许多小支,每一支的末端形成凹形的盘状,托附着特化的上皮细胞,形成触盘,感觉触觉刺激。
31 迈氏小体 Meisner's corpuscle 即触觉小体。仅出现于哺乳类中的灵长类。小体呈圆柱形,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位于真皮乳头处,感受触觉。
32 帕氏小体 Pacinian corpuscle 即环层小体。广泛分布于手指、趾、掌侧的真皮深层,以及腹膜、肠系膜、外生殖器、乳头、骨膜、韧带、关节囊、血管周围等处,神经末梢周围包有一条棍状圆柱体,外围是扁平细胞与少量纤维组成多层板层样背囊,有感觉压力和振动刺激的功能。
33 赫氏小体 Herbst corpuscle 主要分布在鸟类中。赫氏小体发现于水禽的喙、舌和腭部,小体中心为上皮状细胞,外围以厚的板层状结缔组织被囊,神经末梢位于中央。
34 格氏小体 Grandry's corpuscle 主要分布在鸟类中。格氏小体发现于许多海滨鸟及淡水禽,如几鹞,鸭、鹅的喙缘,小体中央为神经末梢,周围有两个上皮细胞环绕,最外层为结缔组织被囊,可感觉触觉。鸟翅的表面还有压觉、触觉和振动感受器。
35 罗伦氏壶腹(罗伦瓮) ampulla of Lorenzini 软骨鱼类的特殊皮肤感受器(也存在于部分硬骨鱼,甚至肺鱼也有),位于头部的背面和腹面,尤其在吻部和颌部最丰富。罗伦瓮电感受器官,能感受水中微弱的电刺激。水中动物在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位差就可被近距离的鲨鱼的罗伦瓮接收到。
36 欧氏管 Eustachian tube 即咽鼓管(耳咽管,auditory tube)。连接中耳腔与咽腔。由第一对咽囊演化而来,在发生上与喷水孔(鳃裂)同源。
37 韦伯氏器 Weberian organ 鲤形目鱼类的鳔借韦伯氏器与内耳联系。韦伯氏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和闩骨(这个名称翻译乱的很,只能意会。以及比解上说韦伯氏器由三块骨头组成,主流观点认为是四块)。水中的声波能引起鳔内气体产生同样振幅的振动,通过韦伯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但需要注意的是韦伯氏器并非鲤形目鱼类所特有,如鲇形目鱼类也具韦伯氏器。
38 柯蒂氏器 organ of Corti 即螺旋器(organum spirale)。位于内耳瓶装囊延长并卷曲成螺旋状的耳蜗管内,成为高度精巧而灵敏的感音装置。鸟类和哺乳类均发展出了柯蒂氏器。
39 哈氏腺 Harderian gland 两栖类开始出现,可分泌脂类物质润滑眼球,兼有免疫调节功能。在哺乳动物中除兔类之外一般退化。
40 贾氏器 Jacobson's organ 即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四足类特征器官。其在有尾两栖类仅为鼻囊外侧的一个深沟,无尾类则与鼻囊几乎分离,到爬行类完全独立,直接开口于口咽腔。其上有嗅黏膜分布,功能是感知进入口腔内物体的化学性质。哺乳类许多种类可感知异性气味。鸟、鳄和龟鳖类成体没有犁鼻器。
41 朗格罕氏小岛(兰氏小岛) Langerhans islets 即胰岛(pancreatic island)。哺乳类的胰岛是属于胰腺的内分泌部,产生激素。
42 斯氏小体 corpuscles of Stannius 硬骨鱼辐鳍亚纲鱼类特有,它埋在中肾的后部或附着在中肾管壁,在发生上来自前肾管的突起。绝大多数的真骨鱼类具有一对,而鱼致(这是一个字)鱼具有 40~50 个。在大的鲑鱼中此结构的直径可达5mm。其功能可能是产生降钙素以降低组织液中钙的浓度。另有研究证实,斯氏小体内含有肾素,它能促使血管紧张素的生成,后者能调节机体保钠的作用,还可提高血压。
43 达氏腺 Duvernoy's gland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毒蛇与无毒蛇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有毒腺、毒牙。然而,对于后沟牙无沟牙游蛇达氏腺体或口腔分泌物的毒性进行研究发现,有些游蛇其上颌牙无沟亦无管,却具有毒性。游蛇的达氏腺体及其分泌物一直很少受到关注,这种复杂的管状腺体由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形态学家George Louis Duvernoy命名,因此称为达氏腺体。达氏腺是一种典型的分枝管状复腺,含有特有的浆液细胞,不像真正的毒腺具有大型的细胞外毒液储液囊。少数游蛇的颚部纹状肌内系统与达氏腺相连,但这很少见,大多数腺体无肌肉附着,腺体的分泌物通过开口后方上颌牙旁边的一根导管流至口腔。

[1]

人体解剖学中的人名结构

  1. 由恺凌、月亮姐姐、Astrocytes、丘吉、时子延等编,由肺鱼、江辰恪等审核,毛蕊花糖编制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