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生物相关知识:修订间差异

来自osm&bio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长河留言 | 贡献
长河留言 | 贡献
第89行: 第89行:


* 除Y染色体外,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单臂染色体),这与人类染色体差异巨大。
* 除Y染色体外,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单臂染色体),这与人类染色体差异巨大。
* 小鼠与人类基因组同源性达98%[[文件:Balb-c.png|缩略图|118x118像素|BALB/c小鼠[[文件:C57BL-6J.png|无框|116x116像素]]C57BL/6J小鼠[[文件:C3H-He.png|无框|121x121像素]]  C3H/He小鼠(图源网络)]]
* 小鼠与人类基因组同源性达98%【注:同源性只有“同源”和“非同源”的区别,不能说“98%的同源性”。】。[[文件:Balb-c.png|缩略图|118x118像素|BALB/c小鼠[[文件:C57BL-6J.png|无框|116x116像素]]C57BL/6J小鼠[[文件:C3H-He.png|无框|121x121像素]]  C3H/He小鼠(图源网络)]]


'''<big>小鼠品系分类:</big>'''
'''<big>小鼠品系分类:</big>'''

2025年3月18日 (二) 15:47的版本

动物

Caenorhabditis elegans 秀丽隐杆线虫

有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O型。雌雄同体个体和雄性个体。世界上第一种完成全基因测序的多细胞生物(1998年)。

  • 话说为什么不是雌雄同体和雌性呢?我猜是因为少量的雄性就可以为大量的雌雄同体受精,这样种群中多为自交个体,罕有异交个体,既保证后代数目,又具有充分异交。

生活史:发生四次蜕皮,经历L1→L2→L3→L4→L5。L5即是成虫期。

Dauer幼虫:食物匮乏、种群增加(信息素增加)、温度升高时,幼体所经历的发育时期。可以理解为一个特殊的L3时期。

  • 在L1后期,幼虫决定是否要称为dauer;若决定成为Dauer,其L2不会蜕皮为L3,而是蜕皮为Dauer。
  • Dauer的角质层含有alae,比较细,口腔内有一塞子塞住,其咽不会泵送。这些特征使其具有对1%SDS的抵抗力,可用于从培养基中分离Dauer幼虫。
  • 环境好转,Dauer会直接蜕皮为L4,跳过L3阶段。

使用NGM(nemathod growth media)平板,培养OP50菌株大肠杆菌。线虫即以OP50大肠杆菌为食。

线虫数据库详见:https://wormbase.org

Drosophilidae 果蝇

雌雄果蝇(图源网络)
果蝇常见突变体

果蝇为二倍体昆虫,每一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2 n =8),可配成4对,其中3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

  • 果蝇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但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不起作用,其性别决定与性指数(X/A)有关。 当 X/A =1时为雌性; X/A =0.5时为雄性;0.5<X/A <1时为中间性; X/A>1时为超雌; X/A <0.5时则为超雄。 一般情况下,雌果蝇为XX,雄果蝇为XY。

果蝇培养基的配方主要包含水、玉米粉、大豆粉、蔗糖、麦芽糖、酵母、琼脂、丙酸和苯甲酸钠等。

  • 果蝇主食并非加入的糖类,而是酵母,配制的培养基实际上是提供养分培养酵母以培养果蝇。
  • 这些酵母实际来自于果蝇身上携带的野生酵母,原本加入的酵母粉在煮沸杀菌过程中已经被杀死。加入酵母粉的目的是给果蝇身上的酵母提供营养(酵母:我从尸山血海上站起……)
  • 丙酸与苯甲酸为防腐剂。

生活史:卵→幼虫(一龄至三龄)→蛹→成虫。

  • 卵长约0.5毫米、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
  • 新羽化的果蝇(雌雄皆有)腹部左侧具一黑斑,实则为未排泄的胎粪,可作为未交配果蝇的筛选标志。
  • 果蝇的羽化(从蛹变为蝇)时间有一定昼夜节律,野生品种只在一天的特定时刻出蛹,周期是24小时。影响昼夜节律的野生型基因per及其三个等位基因per 5 、per L 、per 01 都仅位于X染色体上,突变基因per s 、per L 、per 01 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19h(per 5 )、29h(per L )和无节律(per 01 )。

关于果蝇的数据可查询:https://flybase.org/rnaseq/profile_search[1]

果蝇的两性差异
性状 雌性 雄性
体型
腹部 似椭圆形,较膨大,末端尖 似圆筒状,末端钝圆
腹部背面 5条黑纹 3条黑纹,最后一条粗,延伸到腹面
腹部腹面 6个腹片 4个腹片
前足 无性梳 有性梳
果蝇常见性状及突变体

Danio rerio 斑马鱼

鲤形目鲤科短担尼鱼属。有25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约1.5Gb,共含有约32000个基因。其中,1号染色体大小约60Mb,占斑马鱼全部基因组的4%。

  • 斑马鱼缺乏可识别的异形性染色体,性别由多个基因决定,受环境影响。 最近,4 号染色体已被确定为性染色体,而 5 号和 16 号染色体上的少数性连锁基因座也被确定为性染色体。
  • 斑马鱼的 FTZ-F1基因备受关注,因为它们参与调节间肾(肾上腺皮质的前体)的发育,从而调节类固醇生物合成,并且它们的表达模式与生殖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相一致。 斑马鱼在暴露于雌激素后会发生性别逆转,这表明雌激素水平在性别分化过程中至关重要。 Cyp19基因产物芳香化酶可将睾酮转化为17β-雌二醇,当芳香化酶受到抑制时,会导致雄性向雌性的性别逆转。
视频截图(此为实验室培养斑马鱼胚胎,不具卵壳,而正常发育的斑马鱼局限在透明卵壳内发育)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具有普通硬骨鱼胚胎发育的一般特点,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分化及出膜等时期。

  • 受精卵为典型的非粘性沉性卵,受精后10分钟释放第二极体。
  • 卵裂期细胞分裂速度呈现极性差异:动物极细胞每15分钟分裂一次,植物极分裂速度显著减缓‌。
  • 卵黄多核层(YSL)在囊胚期形成,由植物极的合胞体细胞核构成,对胚胎背腹轴建立和外包运动起关键作用‌。
  • 囊胚期细胞向植物极扩展时,会启动外包运动(Epiboly),通过细胞迁移包裹卵黄;此过程在胚环阶段短暂暂停,随后胚盾形成并引导背腹轴建立‌。
  • 胚盾由动物极细胞聚集形成,类似两栖类胚胎的“组织者”,调控后续器官原基的分化‌。
  • 盾板期指原肠胚期胚盾延伸阶段,此时期胚胎对物理压力敏感,轻微挤压易导致神经管闭合缺陷‌。
  • 原肠胚期糖原代谢异常会导致胚乳形成受阻,影响内胚层细胞的内卷运动‌。
  • 原肠胚期结束时,未被完全包裹的卵黄会形成卵黄栓,最终被完全包入胚胎内部‌。
  • KV结构(Kupffer's vesicle):在6体节期(受精后12小时)出现,负责左右体轴不对称性的建立,类似哺乳动物的节点(Node)‌。
  • 孵化前幼鱼分泌胰蛋白酶样物质溶解壳层,而非物理撞击破膜‌。

胚胎发育延时视频:https://v.qq.com/x/page/a13381z4g5x.html?ptag=bing.com

斑马鱼的数据库:https://zfin.org/

Mus musculus 小鼠

小鼠染色体数目为22对,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实验室常用小鼠的核型为40条染色体。

  • 除Y染色体外,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单臂染色体),这与人类染色体差异巨大。
  • 小鼠与人类基因组同源性达98%【注:同源性只有“同源”和“非同源”的区别,不能说“98%的同源性”。】。
    BALB/c小鼠C57BL/6J小鼠 C3H/He小鼠(图源网络)

小鼠品系分类:

一、近交系(Inbred Strain)

通过连续20代以上同胞兄妹交配培育,基因纯合度达99%以上,遗传背景高度均一,适用于精准实验研究。(近交系的每一个体可当作单一个体研究)

  • BALB/c:毛色纯白,易发动脉硬化,对放射线敏感,广泛用于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免疫学研究(如浆细胞杂交瘤生长)‌。
  • C57BL/6J:黑色被毛,寿命长、适应性强,是使用最广泛的近交系之一‌。易诱导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适用于代谢疾病、神经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
  • C3H/He:野鼠色或白色,乳腺癌自然发生率85%-100%(雌性6-10月龄),肝癌发生率85%(14月龄雌性),用于肿瘤机制研究‌。

二、封闭群(Outbred Stock)

无近亲交配,群体基因多样性高,适合大规模实验需求。

  • 昆明小鼠(KM):白色被毛,适应性强、繁殖率高,源于瑞士白化小鼠,1946年引入中国昆明后本地化培育‌。用于药理学、毒理学及微生物学等需大样本量的研究‌。
  • ICR小鼠:白色被毛,生长快、抗病力强,实验重复性优异,广泛用于药物筛选和基础医学研究‌。

三、突变系(Mutant Strain)

裸鼠(图源网络)

携带特定基因突变,模拟人类疾病表型。

  • 裸鼠(nu/nu):无毛、胸腺发育缺陷,T细胞免疫功能缺失,支持异种肿瘤移植及免疫学机制研究‌。
  • 肥胖症小鼠(ob/ob):基因突变导致肥胖、高血糖和不育,用于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研究‌。
  • 糖尿病小鼠(db/db):皮下脂肪异常沉积,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可达6.82mg/mL),雌性无生殖能力,用于糖尿病病理机制探索‌。

四、转基因动物(Genetically Modified)

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疾病模型。

  • 肿瘤易感小鼠;特定癌基因失活或过表达,用于癌症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
  • 人源化小鼠;移植人类肿瘤类器官或免疫细胞,模拟个性化治疗反应,但需克服免疫排斥问题‌。

小鼠数据库:https://www.informatics.jax.org/

Rattus norvegicus SD大鼠

Oryctolagus cuniculus f. domesticus 家兔

Macaca mulatta 恒河猴

Xenopus laevis 非洲爪蟾

Echinoidea 海胆

Bombyx mori Linnaeus 家蚕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植物

Arabidopsis thaliana (L.) Heynh. 拟南芥

拟南芥(图源网络)

又名阿拉伯芥、鼠耳芥,十字花科。135Mb(对于植物而言相当小),5条染色体,不存在性染色体。在六周内可以完成生命周期。

  • 成熟的胚囊是蓼型,七细胞七核(两个极核融合为单个二倍体的核)。
  • 干柱头,实心花柱。
  • 拟南芥中HDA6和HDA19蛋白可形成三类植物特有的复合体(SANT、ESANT、ARID),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或非组蛋白途径调控逆境应答基因,维持植物生长与胁迫响应的平衡‌。
  • 拟南芥可通过“浸花法”将花序直接浸泡于农杆菌溶液中实现基因转化,无需组织培养再生植株,操作简便且转化效率高。
  • 温度太高或光照异常时,花朵可能偏向“雌性化”(雄蕊发育受抑制)。

拟南芥被用作野生型的生态型主要有三种:Col,ler,Ws。

  • Columbia (Col):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生态型,实验室中提到的“野生型”通常指Col-0,基因组测序也以此为参考标准‌。
  • Landsberg erecta (Ler):早期研究中的主要生态型,因携带人工诱变位点逐渐被Columbia替代‌,但在突变体库中仍有一定应用。
  • Wassilewskija (Ws):常用于特定突变体研究,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体仅存在于Ws背景时需选用‌。

拟南芥数据库:https://1001genomes.org

Zea mays L. 玉蜀黍

Oryza sativa L. 稻

Pisum sativum L. 豌豆

原生生物与微生物

Yeast 酵母

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

Phage 噬菌体

Tetrahymena pyriformis 梨形四膜虫

  1. 表格与彩图2-2自 遗传学实验 唐文武 吴秀兰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