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核反应与亲电反应: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亲核反应(合成醇、胺、酯、腈等化合物) === | ||
==== 定义与核心特征 ==== | ==== 定义与核心特征 ==== | ||
第23行: | 第23行: | ||
* 亲核加成反应: | * 亲核加成反应: | ||
** 发生于不饱和键(如羰基、氰基),亲核试剂进攻带正电的碳(如醛/酮与格氏试剂生成醇)。 | ** 发生于不饱和键(如羰基、氰基),亲核试剂进攻带正电的碳(如醛/酮与格氏试剂生成醇)。 | ||
==== 反应机理关键点 ==== | |||
* SN2机理: | |||
** 试剂与底物同时参与过渡态,空间位阻越小反应越快(如伯卤代烃反应活性高)。 | |||
* SN1机理: | |||
** 通过碳正离子中间体进行,反应速率与底物稳定性相关(如三级碳正离子更稳定)。 | |||
* 加成机理: | |||
** 亲核试剂进攻不饱和键的正电端,形成负离子中间体后结合亲电基团(如HCN与羰基反应) | |||
==== 典型实例 ==== | |||
==== 1. 亲核取代反应(SN1 和 SN2) ==== | |||
* SN2 反应(双分子亲核取代) | |||
** 实例:溴甲烷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甲醇CH3Br+OH⁻→CH3OH+Br⁻ | |||
** 机理: | |||
*** 单步协同反应,亲核试剂(OH⁻)从背面进攻α-碳,导致构型翻转(瓦尔登翻转)。 | |||
*** 适合伯卤代烃(空间位阻小),溶剂为极性非质子溶剂(如DMF)以加速反应。 | |||
* SN1 反应(单分子亲核取代) | |||
** 实例:叔丁基氯水解生成叔丁醇(CH3)3C-Cl+H2O→(CH3)3C-OH+HCl | |||
** 机理: | |||
*** 分两步进行:先离解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再与亲核试剂结合。 | |||
*** 适合叔卤代烃(碳正离子稳定),溶剂为质子性溶剂(如水或醇)以稳定中间体。 | |||
==== 2. 亲核加成反应 ==== | |||
* 醛/酮与氰化氢(HCN)生成腈醇 | |||
=== 亲电反应 === | === 亲电反应 === |
2025年4月2日 (三) 17:06的最新版本
亲核反应(合成醇、胺、酯、腈等化合物)
定义与核心特征
- 定义:亲核反应是由亲核试剂(富电子或带负电荷的分子/离子)攻击缺电子中心(亲电中心)引发的有机反应。
- 核心特征:
- 亲核试剂提供电子对,与缺电子的亲电中心形成新键。
- 反应方向由电子密度差异驱动,亲核试剂进攻正电性区域(如羰基碳、卤代烃中的碳)
亲核试剂与亲电中心
- 亲核试剂:
- 类型:负离子(如OH⁻、CN⁻)、中性分子(如NH₃、H₂O)、含孤对电子的化合物(如RO⁻)。
- 强度影响因素:电荷密度越高、体积越小、溶剂化作用越弱的试剂亲核性越强。
- 亲电中心:
- 常见位点:带正电荷的碳(如羰基碳)、与强电负性原子相连的碳(如C-X中的X为卤素)。
主要反应类型
- 亲核取代反应:
- SN2:单步协同反应,试剂从背面进攻导致构型翻转(如CH₃Br与OH⁻反应生成CH₃OH)。
- SN1:分步反应,首先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如叔卤代烃的水解)。
- 亲核加成反应:
- 发生于不饱和键(如羰基、氰基),亲核试剂进攻带正电的碳(如醛/酮与格氏试剂生成醇)。
反应机理关键点
- SN2机理:
- 试剂与底物同时参与过渡态,空间位阻越小反应越快(如伯卤代烃反应活性高)。
- SN1机理:
- 通过碳正离子中间体进行,反应速率与底物稳定性相关(如三级碳正离子更稳定)。
- 加成机理:
- 亲核试剂进攻不饱和键的正电端,形成负离子中间体后结合亲电基团(如HCN与羰基反应)
典型实例
1. 亲核取代反应(SN1 和 SN2)
- SN2 反应(双分子亲核取代)
- 实例:溴甲烷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甲醇CH3Br+OH⁻→CH3OH+Br⁻
- 机理:
- 单步协同反应,亲核试剂(OH⁻)从背面进攻α-碳,导致构型翻转(瓦尔登翻转)。
- 适合伯卤代烃(空间位阻小),溶剂为极性非质子溶剂(如DMF)以加速反应。
- SN1 反应(单分子亲核取代)
- 实例:叔丁基氯水解生成叔丁醇(CH3)3C-Cl+H2O→(CH3)3C-OH+HCl
- 机理:
- 分两步进行:先离解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再与亲核试剂结合。
- 适合叔卤代烃(碳正离子稳定),溶剂为质子性溶剂(如水或醇)以稳定中间体。
2. 亲核加成反应
- 醛/酮与氰化氢(HCN)生成腈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