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含氮分子合成代谢

来自osm&bio
毛蕊花糖留言 | 贡献2020年5月11日 (一) 15:11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导入01)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总论

文件:620.png
图1:自然界的氮循环
文件:621.png
图2:氮在生物体内的合成途径
  • 地球大气中含丰富的氮气(N2),但它在化学上极不活泼,很难被生物所利用。
  • 特殊的生物可以利用固氮酶(Nitrogenase)将氮气还原为氨气。
  • 谷氨酸接收氨气,形成谷氨酰胺,进而分解成2个谷氨酸。
  • 谷氨酸通过各种转氨反应和其它反应产生所有含氮分子。
  • 嘧啶源于天冬氨酸,嘌呤源于甘氨酸。
  • 卟啉、叶绿素、钴胺素等都源于甘氨酸。

固氮作用

文件:622.png
图3:铁钼辅酶和P团的结构
文件:623.png
图4:固氮酶的机制
文件:624.png
图5:嗜热放线菌的固氮酶
  • 将氮气还原为氨气有三种方式:自然固氮、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 自然固氮即云层放电引起氮气还原,产量最少。
  • 全球的生物每年可固氮1.7×1011 kg。
  • 工业固氮主要利用哈伯固氮法(Haber Process),目前每年产量达1.98×1011 kg。
  • 很多原核生物都能固氮,固氮酶结构高度保守。(这些生物统称为固氮生物,Diazotroph)
  • 固氮酶还原氮气的同时总是还将氢离子还原为氢气。
  • 固氮酶除了还原氮气,还能催化很多其它还原反应,其中将乙炔还原为乙烯的反应常用于检测固氮酶的存在。
  • 研究最多的固氮菌有: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根瘤菌(Rhizobium)。
  • 根瘤菌常与豆科植物的根共生(像一个细胞器寄生在根的细胞内,称为Bacteroid),为豆科植物提供营养,它在根瘤中产生一种结构类似于血红蛋白的蛋白,称为豆血红蛋白(Leghemoglobin)。
  • 一些其它被子植物可与放线菌(Actinomycetes)共生固氮;某些裸子植物与蓝藻共生固氮;肺炎克雷伯氏菌可与植物的叶共生固氮;自由生活的固氮菌主要是海洋中的蓝藻;产甲烷古菌也参与海底固氮。

固氮酶的性质

  • 固氮酶对氧气敏感,少量氧气就会使酶失活。
  • 固氮菌利用豆血红蛋白防止氧气接触固氮酶。(豆血红蛋白还有一种作用:向宿主的线粒体运送氧气)
  • 一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硫化羰、氢气、二硫化碳等都是固氮酶的可逆抑制剂。
  • 固氮酶需要大量ATP,每产生1 mol的氨气需要8 mol的ATP。
  • 固氮酶由两部分组成:铁蛋白、铁钼蛋白。
  • 铁蛋白部分是一个对氧气极敏感的铁硫蛋白,属于Fe4S4型,由两个相同的多肽组成,每个亚基有一个ATP结合位点。
  • 铁钼蛋白由4个亚基组成(α2β2),其金属离子组成两种结构:铁钼辅酶(FeMo Coenzyme)、P团(P Cluster)。
  • 铁钼辅酶的金属成分为MoFe7S9,还伴随有一个高柠檬酸(Homocitrate)分子,辅酶完全嵌入α亚基中。
  • P团夹在α和β亚基之间,由一对铁硫蛋白相连组成,一个是Fe4S4型,一个是Fe4S3型。

固氮酶的机制

  • 首先,铁蛋白部分从一个强还原剂获得电子,通常用铁氧化蛋白(Ferredoxin)、黄素氧还蛋白(Flavodoxin)、连二亚硫酸(Dithionite),一个铁蛋白一次接受一个电子。(此时铁蛋白尚未和铁钼蛋白组成固氮酶)
  • 肺炎克雷伯氏菌用丙酮酸还原铁氧还蛋白或黄素氧还蛋白,产生所需的还原剂;有些细菌能用NADPH为还原剂。
  • 铁蛋白获得电子后构象变化,与2个ATP分子结合,与铁钼蛋白结合形成固氮酶。
  • 铁蛋白向铁钼蛋白传递电子的部位是两个P团之一,最终将电子传递给氮气的部位是铁钼辅酶。

特殊的固氮酶

  • 在不同环境下,棕色固氮菌能产生三种铁钼蛋白,除了正常的一种外,还有用钒和铁替代钼的类型。
  • 嗜热放线菌(Streptomyces thermoautotrophicus)有一种特殊的固氮酶:
    • 首先一氧化碳脱氢酶(CO Dehydrogenase)用水将一氧化碳氧化为二氧化碳,同时获得2个电子。
    • 一氧化碳脱氢酶含钼蝶呤(Molybdpterin)为辅酶。
    • 被还原的一氧化碳脱氢酶随后将氧气还原为超氧根。
    •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将超氧根的电子传递给自己的锰离子,从三价还原至二价。
    • 最后锰离子的电子被传递给铁钼蛋白,需要ATP。

氮循环的特殊部分

文件:625.png
图6:硝化细菌的氧化反应
文件:626.png
图7:亚硝化单胞菌的硝化反应
文件:627.png
图8:硝化杆菌的硝化反应
文件:628.png
图9:植物对硝酸根的吸收
  • 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能用氨气为能源。
  • 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将氨气氧化至亚硝酸根,硝化杆菌(Nitrobacter)将亚硝酸根氧化至硝酸根。
  • 亚硝化单胞菌的反应较为复杂:
    • 首先,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将氨气氧化为羟胺(NH2OH),同时将氧气还原为水。
    • 氨单加氧酶含铜和铁,反应前先获得2个电子被还原。
    • 羟胺氧还酶(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将羟胺氧化至亚硝酸根,4个电子被传递到细胞色素c554,通过泛醌被传递到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复合体III)。
    • 其中2个电子送给氨单加氧酶,另外2个送给细胞色素aa3复合体(复合体IV)。
    • 最后氧气被还原为水。
  • 硝化杆菌的反应较简单:
    • 亚硝酸氧化酶(Nitrite Oxidase)将亚硝酸根氧化为硝酸根,2个电子被传递给细胞色素c550
    • 2个电子随即被传递给细胞色素aa3复合体,将氧气还原为水。
  • 电子传递链可以反过来运行,此时氨气的电子被用于产生NADH,提供还原剂。
  • 土壤中硝化细菌分布广泛,土壤中的水几乎没有氨气溶解,大部分都是硝酸根。
  • 植物可以吸收硝酸根和亚硝酸根,再还原为氨气。
    • 吸收(亚)硝酸根的细胞主要是根的表皮、皮层、内皮层、叶。
    • (亚)硝酸根被还原的位置是质体,被储存的位置是液泡。
    • (亚)硝酸根的存储器官:根、茎、叶的中脉。
  • 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以硝酸根为电子传递链的末端电子受体,将硝酸根还原到氮气,起防止土壤硝酸过高的功能。
  • 含有反硝化细菌的门类:假单胞菌(Pseudomonas)、产碱杆菌(Alkaligenes)、芽孢杆菌(Bacillus)。

从氨气到氨基酸

  • 氨气进入有机物最主要的途径是和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需要ATP。
  • 谷氨酰胺和α-酮戊二酸可通过谷氨酸合酶(Glutamate Synthase)变为2个谷氨酸,需要消耗NADPH或铁氧还蛋白。(植物、大肠杆菌等细菌中这是主要的固氨方式,一般动物体内此酶催化逆反应,作用是去除多余的谷氨酸)
  • 酮戊二酸也可直接和氨气通过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合成谷氨酸,需要消耗NADPH。(动物和部分细菌的主要固氨方式)
  • 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是细胞中最常见的氨载体,谷氨酰胺较多。
  • 植物中从根向茎尖运送氨,通常用天冬酰胺;花生用的是β-亚甲基-天冬氨酸;其它豆科植物用的是尿囊素(Allantoin)和尿囊酸(Allantoate)。
  • 有些细菌利用丙酮酸固定氨气,产生2,3-二氨基丙酸(2,3-diaminopropanoate);有些细菌利用富马酸(延胡索酸)固定氨气,产生天冬氨酸,不需要NADPH。
  • 其它氨基酸都是通过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的转氨基作用得到。
  • 人体有9种必须氨基酸:亮、异亮、缬、甲硫、苯丙、色、苏、赖、组氨酸。(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可相互替代,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可相互替代)

从氨基酸到核苷酸

文件:629.png
图10:嘧啶的合成
文件:630.png
图11:嘧啶的原子标号
文件:631.png
图12:嘌呤的合成
文件:Purin num2.svg.png
图13:嘌呤的原子标号
文件:632.png
图14: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文件:633.png
图15:有关AMP的几条补救合成途径

嘧啶的合成(图10)

  • 首先铵根、碳酸氢根、2 ATP通过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I(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I)合成氨甲酰磷酸。
    •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I存在于细胞质,同时在线粒体中存在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但它是用于尿素循环。(见氨基酸分解代谢
    • 谷氨酰胺会别构激活此酶。
    • 细菌中,此酶只有一种酶活性;哺乳动物细胞中,此酶同时催化下面两步(与天冬氨酸结合和环化)。
  • 然后氨甲酰磷酸被转移到天冬氨酸的侧链上,形成N-氨甲酰天冬氨酸,释放Pi。
    • 细菌中的天冬氨酸转氨甲基酶是重要的别构酶。
  • 天冬氨酸的羧基和氨甲基环化,形成L-二氢乳清酸(L-Dihydroorotate)。
    • 此步催化需要锌离子。
  • L-二氢乳清酸被一种黄素蛋白利用氧气还原成乳清酸(Orotate),这是嘧啶碱基的基础。
  • 与此同时,核糖-5-磷酸与ATP合成核糖-5-磷酸-1-焦磷酸(Phosphoribosyl Pyrophosphate,PRPP),释放AMP。
  • PRPP和乳清酸结合成乳清酸核苷-5-磷酸(Orotidine-5-phosphate),释放焦磷酸。
  • 乳清酸核苷-5-磷酸脱羧形成UMP。(此步脱羧方式奇特,不是常见酶促反应类型,不需要金属离子或辅酶催化,分子也没有和酶产生共价键)
  • UMP借助ATP变为UDP和UTP,进而UTP可变为CTP;UDP和CDP可变为dUDP和dCDP,进而dUMP、dUTP、dCMP、dCTP。
  • 从UTP的CTP,氨基是谷氨酰胺提供的,亦可由铵根提供。
  • 真核生物中dCMP和dCTP可脱氨基形成dUMP和dUTP。
  • dUMP可借助亚甲基四氢叶酸变为dTMP,进而dTDP和dTTP。
  • 最终结果:N1、C4、C5、C6来自天冬氨酸;C2来自CO2;N3来自谷氨酰胺;胸腺嘧啶的甲基来自亚甲基四氢叶酸。

嘌呤的合成

  • 嘌呤的合成与嘧啶合成的不同点:
    • 嘧啶合成时先搭好框架(乳清酸)再和PRPP结合;嘌呤合成时在PRPP上逐步构建含氮碱基。
    • 嘌呤合成时要经历两种罕见碱基(IMP和XMP,其中XMP仅限于GMP合成)
  • 合成从PRPP开始,首先从谷氨酰胺获得氨基形成5‘-磷酸核糖胺(5'-Phosphoribosylamine),释放焦磷酸。
  • 然后加入甘氨酸,消耗ATP;加入10-甲酰-四氢叶酸的醛基;加入谷氨酰胺的氨基,消耗ATP,形成5-氨基咪唑核糖核苷酸(5-Aminoimidazole Ribonucleotide,AIR)。
  • AIR加入CO2;加入天冬氨酸,消耗ATP;释放富马酸(延胡索酸),形成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糖核苷酸(5-Aminoimidazole 4-Carboxamide Ribonucleotide,AICAR)。
  • AICAR加入10-甲酰-四氢叶酸的醛基,释放水分子,形成IMP。
  • IMP被NAD+氧化成XMP,再从谷氨酰胺获得氨基形成GMP,消耗ATP产生AMP。
  • IMP亦可加入天冬氨酸形成腺苷酸基琥珀酸(Adenylosuccinate),消耗GTP产生GDP;再释放富马酸(延胡索酸)形成AMP。
  • 最终结果:C4、C5、N7来自甘氨酸;N1来自天冬氨酸;N3、N9来自谷氨酰胺的氨基;C2、C8来自10-甲酰-四氢叶酸的醛基;C6(及羰基)来自CO2

核苷酸的补救合成(Salvage Pathway)

  • 一般的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见图14。
  • 脑和肌肉细胞工作时会从AMP产生氨气,铵根可以重新进入嘌呤的合成途径,产生AMP,此循环称为嘌呤核苷酸循环(Purine Nucleotide Cycle)。(红细胞等其它组织也会产生氨气,但不会发生此循环,氨气被带入肝中进入尿素循环)
  • 食物中常含有腺嘌呤,它可以和PRPP重新结合成AMP,释放焦磷酸,在利士曼原虫、锥虫等无法合成嘌呤的原生生物中这是唯一获得腺嘌呤的方式。
  • AMP可以脱去磷酸基团形成腺苷,它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和第二信使,能影响心率、平滑肌张力、白细胞功能。
  • 腺苷可以脱氨基形成肌苷,然后脱去糖基变成次黄嘌呤,再和PRPP结合成IMP,释放焦磷酸,变回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