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血型

来自osm&bio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总论

文件:614.png
图1:常见血型系统
文件:615.png
续图1
文件:616.png
续图1
文件:617.png
图2:常见血型系统的抗体性质
文件:618.png
图3:ABO、H血型系统的抗原合成
文件:619.png
图4:ABO血型系统的5种前体,注意编号跳过了5,因为第5类是人为合成的,自然界未发现过存在
  • 不同人的血液中含有不同的抗原和抗体,其组合的结果就是不同的血型(Blood Type)。
  • 血液中的抗原是与生俱来的,由遗传决定的;而抗体是后天产生的,是小肠上皮及其它上皮组织表面滋生的微生物群落携带的,类似于个体血液中没有的抗原的物质,诱导产生的,一般出生后一年内产生。
  • 抗原不只存在于血液中,相同的物质也存在于身体其它组织。
  • 抗原的化学本质多样,主要有:糖链、单次跨膜蛋白、多次跨膜蛋白(可能是跨膜运输蛋白)、通过GPI固着的蛋白、自由蛋白(可能是信号分子)
  • 临床上,血型不同造成的常见问题有两种:输血后发生血细胞凝集反应、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危及二人生命。
  • 遗传上相关联的抗原组成一个血型系统(Blood Group System)。
  • 国际输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ISBT)负责各血型系统的命名、编号。
  • 目前获得ISBT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近期修改为35种,新的几种研究极少,意义不大,本文不考虑)
  • 常见血型系统的基本性质见图1,下文不再重复。

抗体

  • 抗原为糖类,对应的抗体大部分是IgM型,与抗原接触后一般立即发生免疫沉淀(对于血细胞而言称为凝集,Agglutination),但最适凝集温度一般远低于体温(37℃),所以生理条件下不会凝集,ABO血型系统是例外。
  • 抗原为蛋白质,对应的抗体大部分是IgG型,最适凝集温度达到体温,但不会直接引起凝集,需要加入二级抗体(如Antihuman IgG)才能凝集。
  • 常见血型系统对应的抗体的性质见图2。
  • 输血的基本原则是受体的抗体不能和供体的抗原反应。

ABO、H、Lewis血型系统

  • 抗原是红细胞(和很多其它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中糖链的一部分,也可被分泌入血浆、尿液、乳汁等。(红细胞也可以从血浆吸收分泌出的糖脂和糖蛋白,嵌入细胞膜)
  • 首先细胞产生或分泌一种非还原端为半乳糖的糖链(结构不唯一,目前天然发现的有5种,见图4),这是这三种系统的抗原的共同前体。
  • 多个前体可以首尾相连,见于3类前体。
  • 前体的半乳糖被加上岩藻糖残基,变为H抗原。(H抗原的抗体极少,不会引起红细胞凝集)
  • 一般地,FUT1基因将细胞表面的前体转化为H抗原;FUT2基因则将分泌出的前体转化。(图3)
  • H抗原有两种继续修饰方式:被ABO或FUT3基因编码的糖基转移酶修饰。
  • ABO酶、3个FUT酶都存在于细胞膜上,另外ABO酶还可被分泌到血浆中。
  • 被ABO酶修饰:
    • ABO酶主要修饰细胞表面的H抗原,也能修饰分泌出的。
    • 最初认为ABO基因有三类等位基因:A,B,O。
    • A酶在H抗原的半乳糖上加N-乙酰半乳糖胺,B酶则加半乳糖,分别称为A抗原和B抗原。
    • O是有缺陷的糖基转移酶,不能修饰H抗原。
    • 后来发现A抗原又可分为两类(A1和A2),其中A2是今天狭义的“A抗原”,对应地A类等位基因也被分为A1和A2两类。
    • 正常生理条件下,A2酶只能将H抗原变为A2抗原;在试管中长时间混合A2酶和H抗原,可产生微弱的A1抗原。
    • A1酶的活性比A2酶高5倍,A1抗原和A2抗原的化学区别目前仍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它们只有A抗原数量上的差异,也有人认为它和“A抗原重复”现象(见下文)有关(后者支持较多)。
  • 被FUT3酶修饰:
    • FUT3只能修饰分泌出的糖蛋白,但产生的Lewis抗原可以被红细胞吸收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 FUT3酶将一个岩藻糖残基转移到前体中的N-乙酰葡糖胺残基上,形成Lea抗原。
    • 若前体之后被转化为H抗原,则形成Leb抗原。
    • Leb抗原在被红细胞可以进一步被ABO酶修饰,形成ALeb和Bleb两种抗原。(没有A1Leb抗原)
    • Lea抗原的半乳糖残基可能被唾液酸修饰。
  • 不同类型的前体的合成命运:
    • 红细胞不能合成1类前体,其表面的抗原主要采用2类前体。
    • FUT3酶对1类前体专一性强,对2类前体只能少量催化,对其它前体无反应。
    • 2类前体的Lea和Leb抗原分别记作Lex和Ley,数量很少。
    • 3类前体有两类:
      • 通过O-糖苷键与粘液素(Mucin)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相连,此蛋白质被分泌到胞外,不会出现在红细胞表面。
      • 被加在一个基于2类前体的A抗原的末端,只能形成H抗原或A抗原,可连续加多个,形成A抗原重复现象。(出现在红细胞的糖脂上,以及分泌到胞外的粘液素上)
    • 4类前体只出现在糖脂上,大部分在肾细胞表面,A抗原和H抗原已在红细胞表面被发现,B抗原只在肾细胞表面被发现。
    • 有研究认为4类前体在A1和A2抗原区分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
    • 6类前体只以游离的多糖形式出现在尿液和乳汁中。
  • 抗原与血型的关系:
    • FUT1酶有缺陷,则红细胞只能从分泌到血浆中的蛋白质获取H抗原,数量极少;FUT2酶有缺陷,则红细胞表面有大量H抗原,而血浆中没有;FUT1和FUT2同时缺陷,则身体中没有H抗原;若FUT2酶的两份拷贝一份有缺陷另一份正常,则称为弱H分泌者。
    • 红细胞表面没有或只有极少H抗原,称为孟买血(h),否则记为H,这是H血型系统。(只有极个别人有孟买血,但20%左右的人血浆中没有H抗原)
    • ABO的两个两份拷贝中,若有A1类,则同时有A1抗原和A2抗原;若有A2类而无A1类,则只有A2类抗原;若有B类,则有B抗原;若只有O类,则无ABO抗原。
    • 只有A2抗原,记作A型;既有A1抗原也有A2抗原,记作A1型;有A2抗原和B抗原,记作AB型;既有A1抗原也有A2抗原还有B抗原,记作A1B型;上述都没有,记作O型,这是ABO血型系统。
    • 若FUT3酶缺陷,则既无Lea抗原也无Leb抗原;FUT3正常而FUT2缺陷,则只有Lea抗原;弱H分泌者若FUT3正常,则既有Lea抗原也有Leb抗原;FUT3和FUT2都正常,则只有Leb抗原,这是Lewis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 Rh血型系统是已知最复杂的血型系统,相关抗原多达54种。
  • 抗原的化学本质是膜蛋白,没有糖链。
  • 最重要的抗原有5种:D,C,c,E,e,临床上最重要的是D,以是否存在D抗原区分Rh阳性和阴性。
  • 关于Rh血型系统的解释,最简单的是Fisher-Race系统:
    • 此系统认为Rh血型系统是由两个基因控制的:RhD和RhCE。
    • RhD有两种等位基因,其一产生D抗原,另一不产生任何抗原。
    • RhCE有四种等位基因,对应四种抗原组合(CE,Ce,cE,ce)。
    • 一般情况下,有C抗原就没有c抗原,有D抗原就没有d抗原,反之亦然。
    • 也有人同时有C和c抗原、E和e抗原,是RhCE基因的特殊变异。
    • 还有人没有任何Rh抗原,记作Rhnull,也是这些基因的特殊变异。
  • 非洲和亚洲绝大多数人都是Rh阳性,欧洲有略多Rh阴性。
  • Rh阴性的人一般不会在婴儿期产生抗体,只有在接触了Rh阳性血液制品后才会。
  • 因此,第一次输入Rh阳性血的Rh阴性人,一般不会立刻发生任何反应,在2-4周后血液中产生足以发生凝集反应的抗体,但此时输入的红细胞已几乎全部死亡;约4个月后抗体产量达到最大值。
  • 母子Rh血型不合会引起较严重的新生儿溶血(Erythroblastosis Fetalis)。
    • 大多数情况下,母亲是Rh阴性而父亲是Rh阳性。
    • 胎儿从父亲继承了Rh阳性,而母亲接触胎儿的抗原后产生了Rh抗体。
    • Rh抗体会渗透入胎儿体内,造成新生儿溶血。
    • 胎儿的巨噬细胞会将裂解释放的血红蛋白变为胆红素(Bilirubin),形成黄疸。
    • 为补充红细胞,肝和脾大幅增生并行使造血功能。
    • 血液中可见大量尚未成熟的红细胞,有些有细胞核。
    • 如果胎儿能活过婴儿期,则胆红素会损失大脑神经细胞,形成核黄疸(Kernicterus),表现为痴呆。
    • 通常第一胎都能平安降生,之后发生此病概率逐步上升,二胎达3%,三胎达10%。
    • 处理此疾病的方法是大量输入Rh阴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