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电子传递链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总论
- 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作用都需要电子传递链。
- 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链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链称为光合链(Photosynthetic Chain)。
- 电子总是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传递。
- 描述电子传递链时,常用“质子”表示“氢离子”。
呼吸链
- 呼吸链存在于所有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内。
- 原核生物的呼吸链在细胞内膜系统上;真核生物的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
- 线粒体来自一种与真核生物内共生的α蛋白细菌。
- 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传递电子的同时,把质子从线粒体基质泵入线粒体膜间隙。
- 各呼吸复合体中突出线粒体内膜的部分都向着线粒体基质。
- 电子传递链中的各复合体常聚合在一起,称为呼吸体(Respirasome)。
- 呼吸体内部,泛醌和细胞色素c(见下文)几乎不移动,称为处于固态(Solid State)。
- 呼吸链各复合体的辅酶:
NADH
- NADH总是携带2个电子、1个质子。
- 线粒体的内膜对NADH不通透。
- 肝、肾、心脏细胞的线粒体使用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器(Malate-aspartate Shuttle)转运细胞质中的NADH。(图1)
- 细胞质中的天冬氨酸通过天冬氨酸转氨酶把氨基给α-酮戊二酸,生成草酰乙酸和谷氨酸。
- 草酰乙酸通过苹果酸脱氢酶接受NADH的2个电子,生成苹果酸。
- 苹果酸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苹果酸-α-酮戊二酸交换体进入线粒体基质。
- 苹果酸通过苹果酸脱氢酶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
- 草酰乙酸通过天冬氨酸转氨酶重新从谷氨酸获取氨基,生成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
- 天冬氨酸通过谷氨酸-天冬氨酸交换体回到细胞质。
- 谷氨酸-天冬氨酸交换体每转运一次,同时向细胞质转运3个Na+和1个H+,向线粒体基质转运1个K+。
- 骨骼肌和脑使用甘油-3-磷酸穿梭器。
- 磷酸二羟丙酮通过细胞质中的甘油-3-磷酸脱氢酶获取NADH的2个电子,生成甘油-3-磷酸。
- 甘油-3-磷酸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甘油-3-磷酸脱氢酶把2个电子递给其辅酶FAD。
- 线粒体内膜上的甘油-3-磷酸脱氢酶把FAD的2个电子递给泛醌,不泵出氢离子。
- 植物的线粒体内膜上有朝外的NADH脱氢酶,把NADH的2个电子递给泛醌,不泵出氢离子。
- 线粒体基质中的NADH把2个电子递给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NADH:Ubiquinone Oxireductase),又名NADH脱氢酶、复合体I。
-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的结构特征是L形,或靴子形。
- 每传递2个电子,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泵出4个质子。
-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内部,电子先经过FMN,再经过铁硫蛋白,最后递给泛醌。
- 古菌没有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
FADH2
- FADH2既可以携带1个电子(1个质子),也可以携带2个电子(2个质子)。
- FADH2一般和酶共价结合,电势随酶的不同而不同。
- 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又名复合体II)内部,电子先经过FAD,再经过铁硫蛋白,最后递给泛醌。
- 琥珀酸脱氢酶不泵出质子。
- 脂肪酸β氧化中涉及FADH2的电子传递见甘油三酯分解代谢。
泛醌和细胞色素c
- 泛醌既可以携带1个电子(1个质子),也可以携带2个电子(2个质子)。
- 泛醌溶于线粒体内膜。
- 细胞色素c只能携带1个电子,不携带质子。
- 电子递入泛醌的各条途径图解见图2。
- 泛醌通过泛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又名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复合体III)把电子递给细胞色素c。
- 每传递2个电子,泛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泵出4个质子。
- 泛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利用Q循环协调双电子载体(泛醌)和单电子载体(细胞色素c)。
- Q循环第一阶段:QH2的两个电子,一个经过血红素bL和bH递给另一个Q(形成QH);另一个经过双铁双硫蛋白(2Fe-2S)和血红素c1递给细胞色素c。
- Q循环第二阶段:QH2的两个电子,一个经过血红素bL和bH递给QH(形成QH2);另一个经过双铁双硫蛋白和血红素c1递给细胞色素c。
- Q循环图解见图3。
细胞色素c
- 细胞色素c含血红素。
- 细胞色素c溶于膜间隙。
- 细胞色素c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又名末端氧化酶、复合体IV)把电子递给氧气。
- 每传递2个电子,细胞色素氧化酶泵出2个质子。
- 细胞色素氧化酶有2个血红素-铜反应中心,分别称为a-CuA和a3-CuB。
- CuA实际由2个铜原子组成。
- 细胞色素氧化酶在膜间隙一侧有锰离子或镁离子,但与电子传递无关。
- 细胞色素氧化酶内部电子传递途径:细胞色素c→CuA→血红素a→血红素a3→CuB→O2。
电子传递链的其它部分
- 哺乳动物新生婴儿体内有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cyte)。
- 褐色脂肪组织含较多线粒体和细胞色素。
- 褐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含生热蛋白(Thermogenin),提供质子不经ATP合酶回到线粒体基质的途径。
- 质子通过生热蛋白时,储存的电化学势能以热能释放。
- 褐色脂肪组织为婴儿保持体温。
- 动物以外的真核生物,含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直接将泛醌的电子传递到氧气,不泵出质子。
- 绿色植物的线粒体含交替NADH脱氢酶(Alternative NADH Dehydrogenase)和外膜NAD(P)H脱氢酶,将NAD(P)H的电子传递到泛醌,不泵出质子。
- 植物利用交替NADH脱氢酶生热。
- 细菌可以将很多来源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合成ATP
- 对于线粒体基质中的NADH,电子传递链的总反应式是<math>\mathrm{NADH} + 11\mathrm{H^+_M} + \frac{1}{2}\mathrm{O_2} \rightarrow \mathrm{NAD^+} + 10\mathrm{H^+_P} + \mathrm{H_2O}</math>。(<math>\mathrm{H^+_M}</math>表示线粒体基质中的质子;<math>\mathrm{H^+_P}</math>表示膜间隙中的质子。)
- 对于FADH2,电子传递链的总反应式是<math>\mathrm{FADH_2} + 6\mathrm{H^+_M} + \frac{1}{2}\mathrm{O_2} \rightarrow \mathrm{FAD} + 6\mathrm{H^+_P} + \mathrm{H_2O}</math>。
- 线粒体内膜对质子不通透,被逆浓度梯度泵入膜间隙的质子具有浓度势能和电势能,称为具有电化学梯度(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 合成1个ATP需要3个质子顺电化学梯度回到线粒体基质,把1个ATP运出线粒体基质需1个质子。
- 因此,理论上一个NADH能为细胞质基质提供<math>\frac{5}{2}</math>个ATP,或为线粒体基质提供<math>\frac{10}{3}</math>个ATP。
- 同理,理论上一个FADH2能为细胞质基质提供<math>\frac{3}{2}</math>个ATP,或为线粒体基质提供2个ATP。
- ATP的合成速率和O2的消耗速率(呼吸速率)相一致,称为偶联现象(Coupling)。(图4)
- 合成ATP的酶是ATP合酶(又名复合体V),属于F型质子泵,具有棒棒糖状结构。(图5)
- ATP合酶催化机制称为“旋转催化”(Rotational Catalysis),参阅跨膜运输蛋白。
呼吸链的调控
- 呼吸速率主要受ADP浓度调控。ADP浓度变大时,呼吸速率变大。
- 细胞缺氧时,无氧糖酵解时细胞质基质pH变小,IF1蛋白变为二聚体,同时与2个ATP合酶结合,抑制它们的活性,防止它们反向运行(水解ATP)。
抑制呼吸链的药物
- 交替氧化酶对氰化物(Cyanide)不敏感。
- 交替NADH脱氢酶和外膜NAD(P)H脱氢酶对鱼藤酮不敏感。
绿色植物的光合链
- 绿色植物的光合链由五部分组成:天线复合体(Light-harvesting Complex或Antenna Complex)、光系统II、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光系统I、ATP合酶。
- 各部分的空间分布如图7。
- 光系统II分布在基粒类囊体上;
- 光系统I分布在基质类囊体上;
- 天线复合体分布在光系统I和II周围;
-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在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类囊体上都有分布;
- ATP合酶分布在基质类囊体上。
- 光系统I和II的核心是一对与蛋白结合的叶绿素a。
天线复合体
- 天线复合体主要包含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b。
- 天线复合体将各波长的光能聚集到光系统。
- 漏斗模型(Funnel)中,天线复合体内部的光能传递顺序见图8。
- 绿色植物的天线复合体属于膜整合天线(Integral Membrane Antenna)中的周围型(Peripheral)天线。
- 天线复合体的组织形式有4种模型。(图9)
光系统II
- 光系统II的结构见图10。
- 光系统II由几乎相同的两个蛋白组成(D1和D2),但电子只通过D1传递。
- 光系统II的核心(P680)的一个电子被光子激发后,传递给脱镁叶绿素(Pheo)。
- 脱镁叶绿素把电子传给质体醌PQA,再传给质体醌PQB。
- PQB每接受一个电子,就从基质获取一个质子。
- 完全还原的PQBH2通过类囊体膜扩散至细胞色素b6f复合体。
- 失去电子的P680从酪氨酸残基TyrZ获取电子。
- TyrZ从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获取电子。
- 放氧复合体含4个锰离子。
- 放氧复合体是已知唯一能把水分子分解为质子和氧气,获取电子的生物系统。
- 放氧复合体释放的质子在类囊体内侧。
- 放氧复合体的工作机制尚不清楚,有S循环模型。(图11)
- 光系统II的总反应式为<math>2\mathrm{H_2O} + 2\mathrm{PQ} + 4\mathrm{H^+} \rightarrow \mathrm{O_2} + 2\mathrm{PQH_2}</math>。
- 光系统II各亚基的辅酶、功能见图14。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
-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由三部分组成:铁硫蛋白、细胞色素b6、细胞色素f。
- 来自光系统II的PQH2,其中一个电子经过铁硫蛋白和血红素f,到达质体蓝素(Plastocyanin)。
- 另一个电子,经过血红素bL和bH被递给另一个PQ(或PQH),形成PQH(或PQH2)。
- 上述过程是呼吸链中的Q循环的变化形式。
- 质体蓝素含铜离子。
-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各亚基的辅酶、功能见图15。
光系统I
- 光系统I的结构见图13。
- 光系统I的核心(P700)的一个电子被光子激发后,传递给特殊的叶绿素A0。
- A0之后的电子传递顺序为:叶绿素A0→叶绿醌A1→3个铁硫蛋白→铁氧化还原蛋白Fd。
- 失去电子的P700从质体蓝素获取电子。
- 光系统I各亚基的辅酶、功能见图16。
- Fd的去路有6条:
- 用于碳同化(铁氧还蛋白:NADP+氧化还原酶);
- 用于环式电子流;
- 用于氮同化(硝酸还原酶);
- 用于硫同化(亚硝酸还原酶);
- 用于氨基酸合成(谷氨酸合成酶);
- 用于酶的调控(铁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叶绿素的光谱性质
- 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蓝紫光,反射绿光。
- 目前对叶绿素a的光谱性质的理解见图17。
- 基态叶绿素a的能量最高的被占用的分子轨道上有一对电子。
- 被红光(能量较低)或蓝紫光(能量较高)激发时,上述一对电子中的一个能跃迁到能量更高的一个轨道上,但自旋不会变化。(根据轨道能量高低依次称为第一单线态、第二单线态)
- 第二单线态的叶绿素a非常不稳定,在10-12 s内即以热能散发能量,回到第一单线态。
- 第一单线态较稳定,能存在约10-6 s,此时能量有如下几种去路:
- 以热能散发,回到基态。
- 以荧光(Fluorescence,红色)散发,回到基态。
- 跃迁的电子的自旋反转,进入第一三线态。(第二单线态不能发生自旋反转,因为发生自旋反转需要约10-9 s的时间)
- 发生电子传递。
- 第一三线态的叶绿素a不能发生电子传递,其能量只能以热能或磷光(Phosphorescence,红色)形式散发。
- 第一三线态回到基态的过程是“禁止的”(Forbidden),所以发生很缓慢,磷光现象在移除光源一段时间后仍能观察到,类似夜明珠。
- 用白色光源照射叶绿素溶液,在对面观察看到绿色,是透过溶液的颜色;在同侧观察看到红色,是荧光和磷光现象。
来源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第5版第19章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hotosynthesis》第7章
《Strasburger's Plant Sciences》第36版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