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脊椎动物的听觉和相关器官

来自osm&bio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总论

文件:579.png
图1:毛细胞和神经丘器官
  • 脊椎动物的听觉器官多样,本质都是机械刺激感受器(Mechanoreceptor),它还有感受水流和感受平衡的功能。
  • 机械刺激感受器的基本单位是毛细胞(Hair Cell),一群毛细胞和其它支持细胞组成神经丘器官(Neuromast Organ)。
  • 神经丘器官能构成三种器官:侧线(Lateral Line,圆口纲、鱼类、水生两栖类)、前庭器官(Vestibular Apparatus,所有脊椎动物)、听觉系统(Auditory System,所有脊椎动物)

神经丘器官

文件:581.png
图2:毛细胞
文件:582.png
图3:毛细胞产生电信号
  • 毛细胞是上皮细胞,因顶部有大量微绒毛(Microvillus)而得名,其中一根较长且顶部呈球形,称为Kinocilium,其余的称为Stereocilium。
  • Kinocilium的核心是维管;Stereocilium的核心是微丝,微丝蛋白间有网素(Plastin)、Fascin、Espin蛋白交联,使之坚硬。
  • Kinocilium最初产生于细胞顶部中心,之后运动至边上,其位置决定该毛细胞感受的振动的方向。
  • 很多哺乳动物中,毛细胞成熟后Kinocilium退化。(人类中这发生在出生时)
  • 毛细胞周围有支持细胞(Supporting Cell),底部与神经细胞接触,既有传出神经也有传入神经。
  • 顶部,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这将微绒毛浸润的液体与细胞下方浸润的液体完全隔开;紧密连接的下方有带状桥粒(Belt Desmosome)连接。
  • 毛细胞感受到振动时,细胞表面的钾离子和钙离子通道开启,细胞内电位上升,引起细胞向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主要是谷氨酸。
  • 毛细胞采用的突触是缎带样突触(Ribbon Synapse)。
  • 毛细胞不能分裂,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会逐步损失。

耳的解剖学

文件:580.png
图4:头骨侧面
文件:583.png
图5:颞骨
文件:1200px-Temporal bone1.jpg
图6:颞骨的岩部
文件:584.png
图7:耳的外部形态
文件:585.png
图8:外耳的软骨
文件:586.png
图9:耳的内部
文件:587.png
图10:听小骨
文件:588.png
图11:内耳
文件:589.png
图12:耳蜗的内部结构
文件:590.png
图13:耳蜗的毛细胞
文件:591.png
图14:球囊和椭圆囊的黄斑
文件:592.png
图15:半规管的壶腹嵴
文件:593.png
图16:黄斑和壶腹嵴的分布

耳部骨骼

  • 耳的绝大部分都在颞骨(Temporal Bone)内。(图4)
  • 颞骨由四部分组成:鳞部(Squamous Part)、岩乳部(Petromastoid Part)、鼓部(Tympanic Part)、茎突(Styloid Process)。(耳的开口在鼓部。)
  • 鳞部在颞骨上部,外表面平滑,凹陷形成颞窝(Temporal Fossa)的一部分,有颞叶中动脉(Middle Temporal Artery)形成的沟。
  • 鳞部的下部有乳突上嵴(Supramastoid Crest),其下方是鳞部和岩乳部的分界线。
  • 从乳突上嵴向前伸出颧突(Zygomatic Process),其下方有关节结节(Articular Tubercle)和下颌窝(Mandibular Fossa)。
  • 岩乳部在鳞部下方,通常分为两个部分讨论:乳部(Mastoid)和岩部(Petrous)。
    • 乳部较大,明显特征有乳突(Mastoid Process)、乳突切记(Mastoid Notch)、乳突孔(Mastoid Foramen)。
    • 岩部较小,主要在颞骨的内表面,明显特征有颈静脉窝(Jugular Fossa)、内耳道(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 岩部的内部是耳蜗(Cochlea)所在地。

耳的外部(图7)

  • 耳的外部由耳廓(Auricle,又称耳郭,Pinna)和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组成。
  • 耳郭是一块由软骨支撑起的皮肤。
  • 耳廓的边缘是耳轮(Helix),靠后部上侧有耳廓结节(Auricular Tubercle,又称Darwin's Tubercle)。
  • 耳轮的基部称为耳轮脚(Crus of Helix)。
  • 耳轮脚下方有一对凸起,分别是耳屏(Tragus)和对耳屏(Antitragus),之间有屏间切迹(Intertragic Notch)。
  • 耳轮内还有一圈凸起,称为对耳轮(Antihelix),它们之间的凹陷称为耳舟(Scapha)。
  • 对耳轮的基部称为对耳轮脚(Crura of Antihelix),它分为两叶,之间是三角窝(Triangular Fossa)。
  • 对耳轮内是耳壳(Concha of Auricle),再深处就到了外耳道。
  • 有些人的耳轮底部有耳垂(Lobule of Auricle),其遗传是典型的孟德尔式遗传。
  • 外耳道始于耳壳,终于骨膜(Tympanic Membrane)。
  • 外耳道截面呈椭圆形,通道呈S形,靠外的1/3的壁由软骨组成,靠内2/3的壁由骨组成。

中耳

  • 中耳始于骨膜,终于颞骨内部的壁,它与鼻咽通过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又称Eustachian Tube)相连。
  • 骨膜有三层:外部的角质层(Cuticular Layer)、中间的纤维层(Fibrous Layer)、内部的黏膜层(Mucous Layer)。
  • 中耳内有三块骨头:锤骨(Malleus)、砧骨(Incus)、镫骨(Stapes),统称为听小骨(Auditory Ossicles)。
  • 锤骨最大,由头(Head)、颈(Neck)、柄(Manubrium)组成,还有两个凸起。
  • 锤骨的头部位于鼓室上隐窝(Epitympanic Recess)中,与砧骨相接。
  • 锤骨的柄与骨膜相接。
  • 砧骨由主体(Body)和两个臂(Limb)组成,长臂的末端有豆状突(Lenticular Process),与镫骨相接。
  • 镫骨由头(Head)、颈(Neck)、两个凸起、足板(Footplate)组成。
  • 足板通过一圈纤维与卵圆窗(Oval Window或Fenestra Vestibuli)相连,将声音传递至内耳。(内耳还有一个正圆窗(Round Window),当卵圆窗的膜被镫骨挤压时,正圆窗就被耳蜗中的液体反向挤压,若没有正圆窗则耳蜗液体无法被挤压,毛细胞也就听不到声音)

内耳

  • 内耳是颞骨内部的空腔形成的一个迷宫(Osseous Labyrinth)。
  • 内耳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前庭(Vestibule)、三个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耳蜗(Cochlea)。
  • 内耳中有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颞骨和膜之间的液体称为外淋巴(Perilymph),膜迷路内部的液体称为内淋巴(Endolymph)。
  • 从卵圆窝处,膜迷路分为三支:负责听觉的耳蜗部,基部有球囊(Saccule);负责平衡的半规管部,基部有椭圆囊(Utricle);与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 Sac)相连的淋巴管(Endolymphatic Duct),负责将内淋巴液吸收入脑脊液。

耳蜗

  • 耳蜗呈螺形,截面结构如图12,可分为三部分:前庭阶(Scala Vestibuli)、蜗管(Cochlear Duct,又称中道,Scala Media)、骨阶(Scala Tympani)。
  • 颞骨向中轴凸起,形成骨螺旋板(Osseous Spiral Lamina),其附着的骨内膜称为螺旋缘(Spiral Limbus)。
  • 耳蜗的膜迷路由三部分组成:赖氏膜(Reissner's Membrane)、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螺旋韧带(Spiral Ligament)。
  • 神经丘器官,此处称为哥氏器官(Organ of Corti),位于基底膜之上,与螺旋韧带相接处是外螺旋沟(External Spiral Sulcus)。(螺旋缘与基底膜相接处是内螺旋沟(Internal Spiral Sulcus))
  • 从卵圆窝到耳蜗中心,基底膜的宽度逐渐增大,而其纤维的直径逐渐减小。
  • 哥氏器官的上方有盖膜(Tectorial Membrane)保护。
  • 毛细胞顶部的微绒毛浸润在内淋巴中,但毛细胞浸润在外淋巴中,由于毛细胞顶部的紧密连接,这两种液体不流通。
  • 毛细胞分两部分,靠近内螺旋沟的称为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靠近外螺旋沟的称为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
  • 内毛细胞的微绒毛呈直线排列,只有一列,支持细胞是柱细胞(Pillar Cell);外毛细胞的微绒毛呈V形排列,有三列,支持细胞是Deiter细胞。(图13)
  • 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之间有空腔,称为哥氏隧道(Tunnel of Corti);外毛细胞两列之间也有空腔,称为扭氏空隙(Space of Nuel)。

半规管

  • 人有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
  • 每个半规管的基部膨大形成壶状体(Ampulla),其中有神经丘器官,此处特化为壶腹嵴(Ampullary Crest),用于探测角加速度;球囊和椭圆囊也有神经丘器官,特化为黄斑(Macula),用于探测线加速度。
  • 黄斑是一层薄的上皮细胞,表面有一层含碳酸钙晶体的耳石膜(Otolithic Membrane)。
  • 球囊的黄斑呈心形,椭圆囊的黄斑呈胰腺形。
  • 壶腹嵴类似黄斑,但它是向上突出的,保护物质是壶腹嵴顶(Cupula)而不是耳石膜,无碳酸钙晶体。

耳的生理学

文件:594.png
图17:耳蜗基底膜的运动
文件:595.png
图18:基底膜的运动直接刺激毛细胞
文件:596.png
图19:毛细胞微绒毛的顶部有蛋白相连
文件:597.png
图20:毛细胞的适应
文件:598.png
图21:听觉信号神经通路
文件:600.png
图22:侧线系统
文件:601.png
图23:半规管

耳蜗内

  • 声波从听小骨传入耳蜗后,引起耳蜗中的外淋巴液振动,但它不直接引起毛细胞的微绒毛振动。
  • 外淋巴液振动引起前庭阶和骨阶水压,进而挤压基底膜。
  • 但是水压挤压基底膜的幅度不足以刺激毛细胞,基底膜运动主要是由共振实现的,基底膜的不同部分发生共振频率不同。
  • 基底膜倾斜到一定程度时,盖膜直接挤压外毛细胞的微绒毛,而内毛细胞始终不与盖膜接触,它的刺激是由局部水流实现的。
  • 内毛细胞是主要的声音信号接收者,而外毛细胞控制内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敏感度。
  • 正常人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 Hz。

毛细胞的生理学

  • 静止状态下,毛细胞的10%的离子通道是开启的,静息电位约为-60 mV。
  • 毛细胞的每根微绒毛顶部有1-2个受机械力控制的离子通道,它们通过顶端连接(Tip Link)相连,若按特定方向推动微绒毛,则通道开放。(由于此受机械力控制的离子通道数量极少,因此至今尚未确认其蛋白质本质)
  • 上述离子通道的选择性较弱,很多种离子都能通过,主要是钾离子和钙离子;它允许少量氨基糖苷(Aminoglycoside)类抗生素通过,这些物质会干扰毛细胞线粒体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所以服用大剂量的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Gentamicin)、托普霉素(Tobramycin)有失聪的可能。
  • 从机械门离子通道到缎带突触,毛细胞的信号传导不涉及第二信使,保证速度快。
  • 脑区分声音信号的频率主要依靠接受信号的神经细胞位置不同。
  • 实验表明,声音幅度每提高10倍,人会认为音量增大一倍,所以通常用幅度的对数表示音量大小,称为分贝(Decibel)。

毛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 毛细胞对微绒毛倾斜幅度的适应:
    • 每个毛细胞有自身的敏感的微绒毛倾斜幅度范围,并能根据环境调整这一范围。
    • 当微绒毛长时间处于特定倾斜幅度时,细胞中的电位下降,同时细胞的最敏感倾斜幅度变为原来的80%。
    • 这一适应是通过缩短顶端连接实现的,具体方法是:
      • 离子通道长时间开放时,钙离子大量涌入细胞。
      • 钙离子和Myosin-1c的钙调蛋白亚基(Calmodulin)结合,激活Myosin-1c。
      • Myosin-1c是分子马达,它移动顶端连接的连接的的位置,至离子通道关闭。
  • 毛细胞对声音频率的适应:
    • 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基底膜不同区域共振,从而使每个毛细胞有自身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
    • 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记录使特定毛细胞细胞内电位达到特定值所需的振幅,并作图,通常得到V形图,且频率高于最适频率的部分,图象的斜率(绝对值)远大于频率低于最适频率的部分。
    • 毛细胞有两种机制缩小自身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
      1. 调整微绒毛的长度、质量、柔韧性。
      2. 毛细胞受刺激时,细胞内电位会以特定频率波动,以相近频率刺激会产生“共振效应”,能大大放大信号,此机制与细胞膜上的电压门钙离子和钾离子通道有关。(哺乳动物中是否存在此机制尚具争议)

从毛细胞到中枢神经

  • 与毛细胞相接的神经细胞是两极细胞(Bipolar Cell)。
  • 两极细胞的轴突进入延脑(Medulla Oblongata)的耳蜗神经核(Cochlear Nucleus,腹侧和背侧各有一)换元。
  • 然后,大部分神经元走向对侧的脑桥(Pons)的上涎神经核(Superior Salivary Nucleus)换元,少数神经元走向同侧。
  • 神经元继续向上进入脑桥的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少数神经元会在这里终止,但大部分不在此换元直接向上。
  • 神经元在中脑的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换元,向上。
  • 神经元在中脑的内侧膝状体核(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处换元,经听辐射(Auditory Radiation)进入大脑的初级听觉皮层(Primary Auditory Cortex)。
  • 一部分走向同侧脑桥的神经元会进入网状活化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和小脑蚓部(Vermis Cerebellum)。

其它动物的听觉器官

侧线系统(Lateral Line System)

  • 侧线系统存在于圆口纲、鱼类、水生两栖类。
  • 侧线是始于头部贯穿全身的体表凹沟,底部有神经丘器官,功能是感受水流。
  • 有些物种的侧线有皮肤覆盖,皮肤有小孔允许水流通过。
  • 静息状态下侧线持续产生电信号,水流朝特定方向能增大信号,朝相反方向则抑制信号。
  • 侧线还能感受近处的障碍物、昆虫在水面引起的波动(用于捕食)、低频声音(有争议)。

听觉和平衡系统

  • 圆口纲、鱼类、两栖类没有外耳道;哺乳类和鸟类的外耳道比爬行类长;只有哺乳类有耳廓。
  • 鼓膜在四足类中多次独立进化出来。
  • 青蛙和一些爬行动物的鼓膜在体表;蛇没有鼓膜(镫骨和上颚的方骨(Quadrate Bone)相连)。
  • 膜迷路基本结构类似人类,但耳蜗并不总是螺旋的(见下文),统称为听壶(Lagena);圆口纲没有听壶。
  • 鱼类的听壶不但感受声音还感受垂直方向的线性加速度;两栖类的听壶只有感受垂直方向的线性加速度功能。
  • 鱼类的球囊也参与听觉。
  • 青蛙的听觉感受器官在球囊,有两个:Papilla Amphibiorum和Papilla Basilaris,后者更接近哥氏器官。
  • 青蛙的卵圆窝通过肢体骨骼与地面接触,能感受地震波。(它的卵圆窝同时与两块骨头接触)
  • Papilla Amphibiorum主要对低频声音反应,如地震波;Papilla Basilaris则对高频声音反应。
  • 蛇的声音感受较微弱,但也能感受地震波。
  • 盲鳗只有1个半规管,七鳃鳗有2个(这两种被认为是3个半规管退化而来的),其它脊椎动物都有3个。
  • 陆生的脊椎动物的听壶较长,只有哺乳类的听壶是螺旋状的。
  • 最先进化出的听小骨是镫骨,鱼类的镫骨有参与调节呼吸功能。
  • 蝙蝠的听觉最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