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常见抑制剂整理”的源代码
←
常见抑制剂整理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细菌的旋转酶(II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环丙沙星:作用位点为A亚基,抑制ATP酶活性。 *新生霉素:作用位点为B亚基,增强其切断DNA链的能力,但抑制 DNA 链的重新连接。 ===Topo I特异抑制剂=== *喜树碱类:10-羟基喜树碱(HCPT)、拓扑替康(TPT)、伊立替康(IRT)、贝洛替康(BLT)等,其中伊立替康在体内代谢为活性产物SN-38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吲哚并咔唑类。 *茚并异喹啉酮类。 *苯并咪唑类。 ===Topo II特异抑制剂=== *鬼臼毒素类:依托泊苷(VP-16)、替尼泊苷。 *阿霉素类:多柔比星、柔红霉素、表柔比星、伊达比星。 *蒽环化合物:米托蒽醌。 ==原核生物转录抑制剂== *利福霉素/利福平(''rif''):由地中海链丝菌分泌的一类抗生素(利福平为其改良版),作用于β亚基,阻断2-3个核苷酸长度的新生转录物离开,抑制转录起始。 *利(迪)链霉素:作用于β亚基,阻止RNA聚合酶在催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构象变化,从而抑制转录的延伸。 ==真核生物转录抑制剂== *α-鹅膏蕈(xùn)碱:白毒伞(''Amanita phalloides'')体内产生的一种环状八肽。其不影响NTP的结合,依靠与聚合酶形成的氢键阻碍了桥螺旋的移动,也就影响了聚合酶的移位,致使转录受阻。 ''注:三种聚合酶对其敏感程度为 II>III>I'' ==共同转录抑制剂== *放线菌素D:插入DNA的GC碱基对之间,致使DNA双螺旋的小沟变宽和扭曲从而阻止RNA聚合酶的移动。需要注意的是,RNA pol I对放线菌素D最敏感(rRNA的GC含量最高)。同时放线菌素D也能抑制复制的过程。 ==原核生物翻译抑制剂== *链霉素(''str''):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类的新霉素(''neo''),卡那霉素(''kan'')和庆大霉素(''gen'')作用机理与之类似。低浓度下导致核糖体误读mRNA,高浓是完全抑制转录起始。(不可逆结合到30S核糖体亚基上导致A位的破坏) 抗菌谱:G<sup>-</sup>和结核分枝杆菌。 *壮观霉素(奇霉素)(''spe''),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但与链霉素不同,虽然能与30S结合并抑制蛋白翻译,但不会导致核糖体误读mRNA。 *四环素(''tet''):广谱抗生素,从绿色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与30S小亚基结合抑制氨酰-tRNA的结合。也可抑制ppGppp合成从而解除严紧反应。金霉素(''cte''),土霉素(''oxy'')均与之同为四环类抗生素,区别在于副作用更大。 *氯霉素(''cam'')、稀疏霉素(''spa'')、林可霉素(''lin''):广谱抗生素,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从而抑制大亚基的转肽酶活性。 *红霉素(''ery''):作用于50S亚基上的多肽离开通道,阻断正在生长的肽链的离开。阿奇霉素(''azm'')与之类似。 *假单胞酸(莫匹罗星,''mup''):可逆性地与Ile-tRNA合成酶结合,阻止Ile掺入,从而抑制含Ile的蛋白质的合成。 *潮霉素(''hyg''):作用位点在30S小亚基的A位点附近,阻挠A位点tRNA到P位点的移位。 ==真核生物翻译抑制剂== *白喉毒素: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的一种溶源性噬菌体产生的外毒素,催化NAD<sup>+</sup>上ADP-核糖基转移至eEF2分子上使其失活,从而抑制移位反应。 ''注:①可造成神经细胞脱髓鞘;②对于古菌同样有抑制作用。'' *蓖麻毒素:作为特异性 N-糖苷酶,切下28S rRNA上一个 A 从而导致核糖体失活,从而导致延伸因子无法与核糖体结合,GTP酶活性被抑制。(只作用于真核) *α-帚曲霉素:作为一种特异性的核糖核酸内切酶切断28S rRNA(也可作用于原核生物的23S rRNA) *茴香霉素、放线菌酮、环己酰亚胺:与真核生物60S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活性从而抑制转录延伸。(茴香霉素还可作为细胞中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剂,增强JNK的磷酸化) *注意:环己酰亚胺即放线菌酮,环己亚胺不是翻译抑制剂。 ==共同的抑制剂== *嘌呤霉素:分子结构类似酪氨酰-tRNA,翻译时进入A部位。随后形成的肽酰-嘌呤霉素并不能移位,而是与核糖体解离,造成肽链合成的提前结束。 ''注:潮霉素、链霉素、α-帚曲霉素等都能作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 ==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抑制剂== *环丝氨酸(恶唑毒素):抑制Park核苷酸(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肽聚糖合成的中间产物)合成过程中合成D-丙氨酰-D-丙氨酸的两步反应。 *磷霉素:其自身结构类似于PEP,与其竞争,影响N-乙酰胞壁酸-UDP的合成。 *万古霉素:分子结构复杂,通过抑制合成肽聚糖单体中-G-M-二联体插入至膜外肽聚糖合成处从而抑制细胞壁形成。 *杆菌肽:抑制二磷酸-类脂载体脱磷酸的反应。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抑制肽葡聚糖转肽酶活性。(青霉素是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 *瑞斯托菌素:主要作用于G<sup>+</sup>,抑制糖肽聚合物的伸长作用位置偏僻,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达托霉素:通过干扰细胞膜对于氨基酸的转运作用抑制肽聚糖合成,作用方式独特。 ==两种蛋白转运的抑制剂== *Brefeldin A(布雷非德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做常见的蛋白转运抑制剂,特异性阻断内质网到高尔基体到物质膜泡转运,抑制过程依赖于抑制AFR1P GTPase的GEF实现。也可做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的抑制剂,还是一种CRISPR/Cas9激动剂,可抑制HSV-1病毒,并具有抗癌活性。 *Monensin(莫能菌素):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优先与一价阳离子结合并将其转运至膜内,可阻断膜泡运输(破坏高尔基体)。 ==其他相关的抗生素或抑制剂== *狭霉素C:抑制黄苷酸氨基酶,因阻止GMP合成从而抑制DNA合成。 *灰黄霉素:能抑制真菌有丝分裂,使有丝分裂的纺锤结构断裂,终止中期细胞分裂。只对某些属的真菌感染有效,主要用于治疗癣。 *短杆菌酪肽:对细胞膜进行损害,降低呼吸作用,造成胞内物质外漏。 *多黏菌素:使细胞膜上蛋白质释放造成物质外漏,临床趋于淘汰。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与真菌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并形成小孔,造成K<sup>+</sup>的泄漏。 *缬氨霉素:是一种由12个氨基酸(其中含有D-Val)组成的环形小肽。能选择地与K<sup>+</sup>离子结合形成脂溶性复合物,使K<sup>+</sup>容易得通过膜脂双层。 *壳孢梭菌素:作为H<sup>+</sup>-ATPase强激活剂,可增强14-3-3蛋白与H<sup>+</sup>-ATPase的亲和性,造成植物细胞的不可逆性气孔开放。 *洛霉素A:特异性抑制植物液泡上的V-ATPase(高浓度硝酸根可起到同样效果)。 *托萘酯:抗真菌药,抑制其鲨烯单加氧酶活性。 *克拉维酸钾: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可与多数的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生成不可逆的结合物、它具有强力而广谱的抑制β-内酰胺酶的作用。因而常与β-内酰胺类药物(如阿莫西林)搭配使用。 *硫酸粘杆菌素:与敏感菌接触时,其化学结构中的游离氨基(带正电)与细菌细胞膜上磷酯的磷酸根(带负电)结合,使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的重要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K<sup>+</sup>等外漏。 *伊曲康唑:广谱抗真菌活性,三唑类衍生物,破坏麦角固醇合成。 *羽田杀菌素:与Asp竞争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阻止次黄嘌呤核苷酸转化成AMP。 *溶葡球菌素: 能特异性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五甘氨酸肽键桥(第2与第3位Gly形成的肽键),从而快速溶解细菌细胞壁而产生破壁溶菌作用。 *短杆菌肽:作为离子通道插入细胞膜,导致解偶联。(不同于短杆菌酪肽)
返回
常见抑制剂整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