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高等植物的脂质代谢”的源代码
←
高等植物的脂质代谢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 |高等植物 |哺乳动物 |E.coli |- |脂肪酸合成酶 |多个 |单一肽链 |多个 |- |定位 |质体 |胞质 |胞质 |- |乙酰CoA羧化酶 |多个和单一 |单一 |多个 |- |Δ9底物 |18:0-ACP |18:1-CoA |<nowiki>-</nowiki> |- |W6底物 |18:1甘油脂 |<nowiki>-</nowiki> |<nowiki>-</nowiki> |- |W3底物 |18:2甘油酯 |<nowiki>-</nowiki> |<nowiki>-</nowiki> |- |异戊二烯合成途径 |MEP+甲羟戊酸 |甲羟戊酸 |MEP |- |磷脂合成底物 |CoA和ACP |CoA |ACP |} 质体是·植物脂质代谢的核心,合成所有的16-18碳骨架,进行18:0→18:1的去饱和,合成磷脂酸和半乳糖脂,合成PG,在磷脂底物上进行多不饱和化。虽然质体的脂质输出大于输入,但质体确实会从别处接受甘油脂 (glycerolipids)。 此外,质体包含了两条异戊二烯合成途径中的一条。 除了心磷脂外所有的磷脂都可以由内质网产生。质体的去包和产物被用于质体膜构建,因此内质网承担了合成不饱和储藏脂质的任务。此外,ER包含第二条萜类合成途径,还可以合成甾醇。ER还能合成鞘脂和细胞壁角质层的成分。 线粒体合成PG和心磷脂已经得到充分证实。线粒体质膜大部分脂质来自于质体或ER,但线粒体可以从丙二酸合成少量的脂肪酸,辛酸酯是其主要产物。植物线粒体有β氧化中的几个酶,但似乎是用于支链氨基酸降解,不是用于脂肪酸降解。 不想哺乳动物,植物用过氧化物酶体将长链脂肪酸降解为0乙酰CoA。乙醛酸循环小体既可以降解脂肪酸又可以将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也参与茉莉酸的合成。 Ⅰ型脂肪酸合酶:酵母、哺乳动物的大型多功能酶 Ⅱ型脂肪酸合酶:植物、细菌的多个酶系 大肠杆菌的ACP可以替代植物的发挥作用。 植物的脂肪酸合酶由核基因编码,所有组分都位于质体之中。多数可溶,ACP 和乙酰辅酶 A 羧化酶的一些亚基可能是膜结合的。 有三种转移酶:KASⅠ,Ⅱ,Ⅲ。Ⅲ:2→4;Ⅰ,4→16;Ⅱ:16→18. 18:0→18:1的Δ9去饱和酶,位于质体,可溶,以ACP-FA为底物。铁氧还蛋白的电子和双键的电子都交给了分子氧。 原核生物ACP-FA直接把FA交给3磷酸甘油形成磷脂,但植物还需要将部分ACP-FA中的FA释放到质体外。典型的输出以18:1和16:0为主,分别由不同的酶家族从ACP-FA中水解。这可以用于调节油脂种子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通过产生特殊的ACP-FA水解酶,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脂肪酸。比如棕榈从ACP-12中提前释放FA(12:0月桂酸),使得椰子油称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其他家用洗涤剂的重要原料。 植物有两种AcCoA羧化酶,质体的用于合成脂肪酸,胞质的用于演唱脂肪酸、合成类黄酮、聚酮等等。质体的是原核型羧化酶(单一功能肽链异源四聚体),胞质的是真核型多功能单一肽链同源二聚体。禾本科特殊,都是真核类型的。 可能因为依赖RNA编辑,酰基转移酶β亚基仍然由质体基因组编码。
返回
高等植物的脂质代谢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