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各种利尿剂的总结: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袢利尿剂 === 抑制对象:NKCC(钠钾二氯同向转运体) 抑制部位:髓袢升支粗段 抑制结果:髓袢不能重吸收Na,导致集合…”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6行: | 第6行: | ||
抑制结果:髓袢不能重吸收Na,导致集合管处Na增加,Na-K交换增加,K排出增加。'''[排钾利尿剂]''' | 抑制结果:髓袢不能重吸收Na,导致集合管处Na增加,Na-K交换增加,K排出增加。'''[排钾利尿剂]''' | ||
举例:呋塞米(速尿) | 举例:呋塞米(速尿),布美他尼,依他尼酸(利尿酸) | ||
备注:强效;具有耳毒性[抑制耳的NKCC导致] | 备注:强效;具有耳毒性[抑制耳的NKCC导致];可导致高尿酸血症(血容量减少,本类药和尿酸竞争有机酸分泌途径) | ||
=== 噻嗪类利尿剂 === | === 噻嗪类利尿剂 === |
2024年7月21日 (日) 22:34的最新版本
袢利尿剂
抑制对象:NKCC(钠钾二氯同向转运体)
抑制部位:髓袢升支粗段
抑制结果:髓袢不能重吸收Na,导致集合管处Na增加,Na-K交换增加,K排出增加。[排钾利尿剂]
举例:呋塞米(速尿),布美他尼,依他尼酸(利尿酸)
备注:强效;具有耳毒性[抑制耳的NKCC导致];可导致高尿酸血症(血容量减少,本类药和尿酸竞争有机酸分泌途径)
噻嗪类利尿剂
抑制对象:NCC(钠氯同向转运体)
抑制部位:远端小管前半段
抑制结果:远端小管不能重吸收Na,集合管Na增加,Na-K交换增加,K排出增加。[排钾利尿剂]
醛固酮拮抗剂
抑制对象:醛固酮受体
抑制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
抑制结果:醛固酮保钠排钾效果被抑制,K排出减少。[保钾利尿剂]
举例:螺内酯(安体舒通=anti stero=抗 固醇),依普利酮
ENaC抑制剂
抑制对象:ENaC(上皮钠离子通道)
抑制部位:集合管
抑制结果:不能发生NaK交换,K不能排出。[保钾利尿剂]
举例:阿米洛利,氨苯喋啶
碳酸酐酶抑制剂
抑制对象:CA(碳酸酐酶)
抑制结果:HCO3-不能变为CO2,不能被重吸收,进而抑制了Na的重吸收,集合管Na增加,Na-K交换增加,K排出增加。[排钾利尿剂]
举例:乙酰唑胺
备注:效果差,现在多用于治疗青光眼,预防急性高山病,用于碱化尿液和治疗碱中毒
渗透性利尿剂
原理:难以重吸收,难以被利用,难以进入组织的物质,升高了小管液渗透压,抑制了重吸收。
举例:甘露醇,山梨醇,高浓度葡萄糖